为深入贯彻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与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关于做好 2026 年农业建设项目储备工作的通知(农计财便函【2025】330 号)》要求,紧紧聚焦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核心任务,破解传统疫病诊断防控效率低、响应慢、精准度不足等痛点,构建智能化、高效化的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保障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特制定本项目申报指南。

一、建设要求
本项目旨在建设国内领先的水生动物疫病诊断防控服务平台,打造 “实时感知 — 数据增强 — 智能诊断 — 精准决策” 全链条一体化诊断服务技术体系,推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警”、从 “经验判断” 向 “智能精准” 转型。
平台需实现多维度疫病信息实时感知,精准捕捉养殖环境变化、水生动物生理状态异常等疫病前兆信号;通过数据清洗、融合、增强技术,构建高质量疫病数据库,为智能诊断提供数据支撑;开发高效的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实现疫病快速识别、精准分型与风险等级评估;基于诊断结果与流行病学数据,生成个性化、可操作的精准防控决策方案,包括用药指导、养殖调整、隔离措施等。最终全面提升我国水生动物疫病的及早感知能力、快速识别能力、科学判断能力和高效应对决策能力,为全国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持,筑牢水产养殖业疫病防控防线。
二、建设内容
(一)功能实验室建设与改造
根据全链条诊断服务技术需求,新建或改扩建三大核心功能实验室,实现研发、验证、应用全流程闭环:
数据感知研究实验室:聚焦养殖环境与水生动物状态感知技术研发,优化实验室布局以适配各类感知设备的测试与标定,配套建设模拟养殖环境试验区,可精准调控水温、水质、光照等参数,为感知技术优化提供真实场景支撑;
人工智能诊断模型验证实验室:按标准化要求建设,配置模型训练与验证所需的硬件环境,划分数据处理区、模型测试区、效果评估区,保障人工智能诊断模型的迭代优化与性能验证;
人工智能诊断跨平台开发实验室:建设适配多终端的开发环境,预留与移动端、养殖现场终端、国家疫病监测平台的数据接口测试模块,确保开发的诊断系统可实现跨设备、跨场景兼容应用。
(二)核心仪器设备与软件系统购置
围绕全链条技术体系构建,系统性配置仪器设备与软件系统:
数据感知类设备:购置水产养殖大数据感知终端,包括水质多参数传感器(监测溶解氧、pH 值、氨氮等)、水生动物行为监测设备、疫病症状图像采集终端等,实现多源数据实时采集;
智能识别类设备:配置高清疫病图像和视频识别工作站、图像预处理设备,提升疫病视觉特征提取精度;
诊断分析类系统:采购疫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包含基于深度学习的病原识别模块、症状匹配模块、风险评估模块;引入神经网络自学习计算分析系统,支持模型自主迭代优化,提升诊断准确率与适应性;
配套支撑类:补充数据存储服务器、高性能计算集群、数据安全防护设备等,保障数据存储安全与计算效率;购置跨平台开发工具、接口测试软件等,支撑诊断系统的多场景适配开发。
三、储备条件
本项目申报需依托部直属单位建设,且仅规划建设 1 个平台。申报单位需具备扎实的水生动物疫病智能化诊断研究、实践应用及推广基础: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涵盖水产养殖学、流行病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多领域复合型人才;具备成熟的智能化诊断技术研发体系,已积累一定规模的疫病样本数据、诊断模型开发经验;拥有完善的技术推广渠道,能够保障平台建成后快速实现技术转化与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平台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效能。
四、中央投资规模
本项目总投资额度不超过 3000 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投资将专项用于功能实验室新建及改扩建工程、核心仪器设备购置与安装调试、软件系统采购与定制开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相关支出,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精准高效配置,全面保障项目建设质量与进度,推动平台早日建成并发挥实效。
中机院作为专业的项目申报服务机构,已深度研读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政策要求,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申报经验。我们可为申报单位提供全流程专业服务,涵盖项目技术路线优化、智能化方案细化、高标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申报材料整合完善等环节,全方位提升项目核心竞争力与入库成功率,为申报单位争取中央预算资金支持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