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
中心城市综合文化产业区。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突出三区和开发区的示范和辐射功能。打造以都市时尚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复合体。
★打造绿心文化产业生态园区。以生态为主题,山水为特点,地域文化为内涵,以旅游度假为载体建设城市绿心生态区。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中心。规划重点建设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谋划成立“数字台州”高新技术园区。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完善民营资本信贷体系。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打造文化产业战略投资平台,扶持或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
★打造椒江区的海防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加快大陈岛、一江山岛的规划设计开发进度,形成大陈岛——一江山岛旅游金名片,积极传播海防文化、垦荒精神。
★打造黄岩区的工业设计中心。在模塑工业设计基地的基础之上,立足台州汽摩配、家用电器、缝制设备等优势制造业,拓展黄岩的工业设计内涵,积极探索台州时尚工业设计的发展路径。
★打造路桥区的商贸文化。争取建成一个集批发零售、娱乐休闲、仓储物流、现代金融、公共服务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新商城。
“一圈”
山海文化产业圈。台州地形三面靠山,一面临水,拥有无与伦比的山海资源。
★海文化圈:依托沿海港口、岸线、滩涂、海岛等优势资源,以港口集疏运体系为支撑,推动沿海产业带、城镇带串珠成链,推进三湾错位联动发展,以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打造一批沿海高能级开放平台,形成以开放、宜居、宜游、国际化为特征的沿海经济走廊。椒江、路桥、临海、温岭、玉环和三门等县(市、区),要抓住海洋发展的机遇,构建融生态化、主题化、乡土化于一体的滨海文化产业带。
★山文化圈:依托天台山、神仙居、括苍山、黄岩西部山区和雁荡山脉温岭分支的自然生态优势,以5A、4A景区为骨干,以杭绍台城际铁路、杭绍台高速、104国道等为支撑,建设“天仙临”高等级旅游专线,整合“山河林田湖、城镇乡村景”资源,打造“天仙临”旅游金三角。推进农业观光与体验、健康养生、休闲旅游、创意设计等生态经济发展,形成自然生态、绿色富民的沿山经济走廊。天台、仙居、临海、黄岩等县(市、区)应积极培育民俗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休闲养生产业、主题特色小镇等山区文化产业带。
“多节点”
各县(市)优势文化产业集聚区。根据各县(市)的资源禀赋和已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搞好功能配套,努力集聚生产要素,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临海以推进5A景区创建为抓手,发掘古城居住文化、古城旅游文化、古城饮食和茶艺文化、古城影视文化、古城文博和工艺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休闲用品产业。
温岭大力发展以石文化为主的工艺品业、海洋养生休闲文化、海洋饮食文化和工业产品设计。
玉环要利用工业制造和海洋资源,打造美丽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湾城市。
天台要立足佛宗道源、和合圣地的文化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A景区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禅修养生康体旅游,拓展全域旅游市场。
仙居进一步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大力发展山水旅游、康体养生、绿色创意农业以及工艺礼品制造业。
三门立足蓝色海洋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海洋产品开发、宗教养生等。
重点区块
加快推进特色小镇、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街区等文化产业重点区块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推动各级文化产业平台有序建设。
特色小镇: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要求,加快推进相关特色小镇发展,打造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努力完成黄岩智能模具小镇、路桥沃尔沃小镇和温岭泵业智造小镇(文化+制造业)、仙居神仙氧吧小镇和天台山和合小镇(文化+旅游)创建,推动椒江绿色药都、临海时尚眼镜小镇、玉环生态互联网家居小镇、金清游艇小镇的创建。整合台州茶叶资源优势,结合休闲养生以及释、道文化,积极推动天台、临海、仙居等地申报茶文化小镇。
重点园区:
依据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标准,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实行动态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发展。加快推进台州经济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文化一条街、黄岩中国模具工业博览园、路桥广告创意印刷产业园、台州心海文化生态园、天台法华龙山文化旅游项目、神仙居德信文化主题公园、三门素文化园、三门浙江广润文化产业园、台州府城墙影视基地、台州古玩商城、临海民办博物馆群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在规划期末建成。促进文创产业园区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从扩容到提质、从增量到增效的转变。
主要举措
(一)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经营行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
加快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
(二)强化业态融合创新发展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
推动文化与制造业融合
推动文化与农业的融合
推动文化和健康产业的融合
(三)加快文化对外贸易合作
开展文化对外贸易合作,推动文化产业和服务“走出去”,扩大我市文化影响力
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
完善文化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四)开拓服务平台资源共享
建设一批包括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文化产业公共综合服务平台
加快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政府管理服务平台
推进产业孵化平台建设
推进文化消费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