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在深圳成功落地。日前,深圳首批“自审自发”的8只新增专项债成功发行,发行规模达76.76亿元。从发行结果来看,招标发行市场认可度高,承销商认购踊跃,招标边际认购倍数达2.47倍,总体加权平均发行利率1.92%,保持全国最优水平。
202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明确开展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深圳是试点地区之一。深圳计划发行使用更大规模地方政府债券,充分激活、快速释放专项债稳增长、促发展和稳预期的“杠杆”和“引擎”作用,加强财政逆周期调节,让“有力”政策靠前发力,“给力”资金精准用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探索创新 构建全链条工作机制
专项债券项目审核权限的下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圳勇担使命、尽锐出战,抓紧时间建机制、做方案、审项目、出结果,以“接得住、管得好”为目标,让改革试点跑出“加速度”。目前,深圳已顺利构建专项债“自审自发”全链条工作机制。
机制上,建立了发改管项目、财政管资金、主管部门管行业、项目单位落实债券申报发行主体责任的“三管一负责”协作机制,以及市区“一盘棋”联评联审机制,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
审核上,建立了“常态化申报+按季度审核”的评审机制,项目单位“随时报、不用等”,审核部门“集中审、加快核”,努力做到项目准备一到位,资金立刻就跟上,真正实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发行上,综合考虑经济形势和项目条件等因素,科学编制年度专项债项目投资计划,相机而动、滚动发行,一年内分多个批次为项目注入债券资金,确保资金不滞留、不沉淀,早使用、见效益。
精准发力 释放倍增效应
秉持“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相结合的原则,深圳首批“自审自发”的8只新增专项债围绕强产业、惠民生、增后劲,投向牵引带动性强、市民群众关心的标志性项目。
在“投资于人”方面,专项债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发力。市儿童医院科教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提供600张床位,并设有260个停车位。专项债为项目引来资金“活水”,助力工程有序施工、高效建设。科教综合楼建成后,将通过空中连廊与福田院区连接融为一体,打造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儿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群众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充足的床位供给、更便捷的就医体验。
在“投资于物”方面,专项债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扩大内需上有所作为。作为深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之一,南山智造红花岭产业园项目获得专项债的资金支持。红花岭产业园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片区,项目建成后将蝶变为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的现代产业园,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高端制造业企业提供优质发展空间,带动上下游产业及周边消费市场发展,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
除了这些项目,深圳还将专项债资金广泛投向住房、教育、医疗、文体、交通、产业、新基建等重点领域。在2024年发行新增专项债751亿元的基础上,计划2025年发行使用更大规模专项债,全力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闭环管理 筑牢风险防控屏障
发行只是专项债全周期管理“长跑”中的第一步;后续要靠科学的投后管理为资金保驾护航。深圳已建立专项债“借、用、管、还”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定,明确债券发行后项目实施、资金使用、还本付息、资产管理等要求,定期统计项目投后管理情况,强化收入跟踪归集,常态化开展风险评估,严防专项债兑付风险。
除了管好债券资金,深圳还注重运用地方政府债券这一政策工具,深化深港紧密务实合作,携手打造世界级大湾区。2024年8月,深圳成功在香港发行7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连续第4年在港发债。簿记定价峰值订单规模达480亿元,订单倍数达6.9倍,创历史新高,贝莱德、施罗德等全球排名前列的境外投资机构首次购买深圳债券,有效聚集了全球优质资源要素。2025年,深圳将继续争取赴境外发债,实现各方互利互惠,共谋共促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