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6月17日至18日,政协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西安召开,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与会委员认真学习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精神,围绕“推动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突破发展”主题协商议政、建言献策,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集智汇力。
加快民企科技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
陕西省政协常委、民进商洛市委会主委 苏红英
近年来,陕西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要素保障不足,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权益保护不到位。为此建议:
一、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级。抓好产业增量培育,跟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培育更多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推进产业链能级突破,促进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研发协同。推进创新资源及要素流动配置,在各类科技项目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预留份额或设立专门科研资助项目。加快建立秦创原科创服务站,指导民企揭榜挂帅、参与重大项目科研创新。
二、加大民营企业科创要素支持。支持民企与高校加强合作,探索校招企用、政招企用人才引进模式,为民企吸引更多科创人才。深化拓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覆盖面,促进科创成果及时、高效应用到产业项目上。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风险管理,引导资金流向民企。完善民企科创评价与融资对接机制,助力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
三、完善民营企业科创服务体系。加快打造集科研培训、产业孵化、商务配套、创新服务等于一体的科创孵化体系,推动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等综合创新平台。发挥秦创原总窗口作用,建强科技经纪人队伍,持续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打造具有信息共享、人才引进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四、强化民营科创企业权益保障。破除影响民企公平竞争的障碍和壁垒,促进民企科创能力提升和成果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侵权定罪量刑标准,开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维权援助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科技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奖补激励力度。
深入实施数字陕西战略 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陕西省政协常委、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 袁卓亚
2023年,陕西数字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当前,我省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系统谋划不足,二是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不平衡,三是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不优。为此建议:
一、强化数字经济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从政策制度层面搭起“四梁八柱”。定期召开数字经济培训会、交流会,持续研究我省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加强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数字经济产业机制改革、政策制定、技术推广与创新提供咨询建议和智力支持。
二、加快布局新兴数字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做强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补齐芯片、高端软件等产业短板。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布局平台经济、线上经济、共享经济等服务型产业,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三、强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应用,推进传统农业、传统工业与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设立智慧乡村、数字农业园区、数字牧场等项目,提高乡村生活数字化水平。鼓励金融、物流、医疗、家居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数字化,丰富“5G+”“互联网+”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四、提前谋划未来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我省相关科研院所对量子精密传感测量、量子计算、量子芯片等技术开展攻关,抢占技术制高点。大力探索量子通信技术应用场景,打造未来新的产业生态。制定我省元宇宙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陕西地域特色文化。以参与式、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实施相关文旅项目,形成“研发—部署—运营—再研发”的新型文旅产业生态闭环。
建立沿黄各县经济发展联动机制
陕西省政协常委、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 李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建议建立沿黄各县经济发展联动机制,实现生态保护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县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统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与资源调配,制定对陕西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和综合调控功能的总体规划方案。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合理引导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工业开发区有序发展。建立沿黄县市联席机制,引导以强带弱、以市带县,加速协同发展。选派省市优秀干部到沿黄县域任职,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在选拔任用中给予优先考虑。
二、打造文旅品牌,促进沿黄县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借助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契机,整合陕西黄河文化主题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将不同节点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打造陕西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利用黄河水资源推动农旅融合,吸引国内外游客游览沿黄景区,参观特色农业园,采购陕西农产品。
三、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发挥沿黄县域经济带新优势。围绕前沿科技、新型能源、休闲康养等新兴产业,建立集群产业园,形成品牌效益和集群效益。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探索建设配套生产服务业、物流装备、网络销售等功能性产业园。围绕和美乡村建设,设立农村农业创新园区。
四、实施招才引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各地可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柔性引进支柱产业人才,为重点行业领域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持续进行跟踪服务。在乡镇基层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人才驿站、智力扶农工作室,吸引在外工作的本地人才回流,营造敬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实现由给待遇、给补贴向给平台、给机遇转变,让人才在县城也能有大作为。
以通道流量推进开放型经济行稳致远
台盟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杨远
陕西一直积极推动建设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多措并举推进高水平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为此建议:
一、统筹通道运产贸一体化发展,引领主体有序共进。加强统筹规划,出台《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全方位布局通道建设。创新通道主体交流合作机制,引导陆空两港之间、9家自贸功能区之间、7家综合保税区之间开展协同创新。加强经济监测与研判,及时进行产贸发展资源调配和通道建设方向调整。
二、加速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产贸往来基础。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积极布局“西安—重庆—尼泊尔”方向的班列线路。为“陕货专线”“陕货班列”“陕货车厢”提供补贴,激励班列公司舱位资源向本地进出口企业倾斜。优化线路配置,在西安、咸阳设置中转集运仓,加大快递电商“公转铁”集装箱开设力度。打造立体交通网络,布局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产业园区等配套设施,推进陆空枢纽互联互通,支撑双港融合发展。
三、发挥通道产业聚集优势,打造枢纽经济发展前沿。深化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强化与中亚、东盟等周边国家和国内货源城市互联互通,吸引产业向我省聚集。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协作,构建陆海新通道跨境电商产业联盟。加快“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更好发挥快递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畅通内贸与外贸的“中枢神经”作用。
四、深化通道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产贸降本增效。建立不同数据平台之间的数据对接和共享机制,促进通道信息服务平台高效建设、运营和利用。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区域内货运电子单和信息共享互认。加速完善多式联运标准化建设,建立集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大通道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以通道流量推进开放型经济行稳致远。
以产业提质增效引领县域经济争先进位
陕西省政协常委、咸阳市政协副主席 房晓飞
近年来,陕西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的重要抓手,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稳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为此建议:
一、聚焦“多招多引”,打造发展引擎。优化县(市、区)产业发展方案和政策工具箱,促进县域首位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取胜。围绕全省工业重点产业链,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企业招引培育力度。制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成效评估办法,常态化开展分类评估。发挥秦创原总窗口优势,争取各类国家实验室和科研平台落户我省。
二、聚焦产城融合,增强辐射能力。推动城市更新向县城延伸,争取政策性金融资金支持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推进西安、咸阳两市毗邻区域市政设施共建,支持榆林、延安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陕南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完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全域统筹规划和布局城乡供水、供电、燃气、热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向乡镇和农村倾斜。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县域农业现代化水平。鼓励国家级、省级各类园区与县域共建产业园,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建设对外对内开放发展的“飞地”。
三、聚焦亩均效益,强化要素保障。完善“亩均论英雄”奖补机制,每季度对首位产业招引亩均投资强度、纳税强度、创新强度最优的县给予首位产业融资担保额度等奖励。搭建实用高效的县域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县域经济水平。建立人才回流机制,鼓励大学生、小微企业主、专技工人、外出务工农民等返县创业。
四、聚焦政策落地,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扩大“免申即享”清单,实现“政策找企、应享尽享、免申即享”。统筹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建设一批民营经济示范县。
优化布局拓宽赛道 推动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
陕西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王运林
去年以来,陕西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新动能加快聚集、开放平台提速扩容、通道建设持续拓展,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对外贸易总量占比偏小,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均衡、结构不优,实际利用外资、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少规模小。为此建议:
一、内外开放同抓,在优化开放布局上实现新突破。深耕传统市场,发挥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作用,建立稳定的经贸对接机制,巩固发达经济体市场。开拓以RECP区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自贸伙伴为重点的新兴市场,构建共赢空间。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一批影响力大、辐射能力强的项目签约落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陕西聚集。
二、坚持分类施策,在壮大经营主体上实现新突破。打造优势外向型企业,巩固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品出口态势。壮大民营外向型主体,培育特色农产品等出口增长点。分类施策重点支持,鼓励各市区立足自身禀赋培育引进加工贸易、出口加工和进口加工企业,鼓励工程承包企业加强与央企合作。
三、促进优势叠加,在提升平台能级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各类平台融合发展,进一步释放各类平台在招商引资、产业聚集、服务企业等方面的载体作用。培育区域特色平台,提升榆林能源化工、宝鸡钛产业等展览交易平台能级。建设协同高效的开放通道,提升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辐射带动能级,支持企业布局海外仓、展销中心,提升跨境物流保障能力。
四、立足创新驱动,在拓宽空间赛道上实现新突破。优化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培育认定和配套激励政策,大力发展中间品贸易、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开放平台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围绕“链长制”深入推进链式创新、推行链式招商、打造链式服务。
增强信心多点发力 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陕西省政协委员、宝鸡市政协主席 刘其智
近年来,陕西树立了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议:
一、明晰路径设计,增强数字化转型信心。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增强“转”的信心。持续开展陕西省“551”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中小企业追求长期价值,协助其平衡实效性价值与中远期发展价值。支持引导省内中小企业组建研发、信息等部门,实现资源优化、流程再造。采取“重点突破+梯队培育”模式,有针对性地推动我省补链强链关键环节的中小企业突破数字化、智能化瓶颈,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强化多点发力,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推动网络平台应用,搭建“企业数转服务+平台应用延伸+政府公共服务”架构,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门槛。筛选一批创新性强、推广应用价值高的典型示范案例,引导中小企业看样学样、照图施工。支持链主企业和头部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开展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打造示范项目。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战略,鼓励高校申办数字化发展新兴专业,培育数据分析、数据设计等人才。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加大对政企校共建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实训基地支持力度。
三、构建良好生态,打造数字化转型环境。构建数字化生态体系,提升数字化配套保障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支撑,继续推进建设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广泛招引跨领域、行业级系统集成商、技术服务商在陕落户设点。培育专业平台和服务商,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多样化、精细化、定制化转型服务。发挥省数字经济发展协会作用,帮助企业找订单、降成本、解难题,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完善数字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陕西省政协常委,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吴元作
当前,国家设备更新改造、重点领域数字化升级、央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密集出台,为我省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建议:
一、深入推进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链发展,完善数字产业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摸清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链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推进链式招商、以商招商。
二、协同推动各领域数实融合发展。积极推动陕西纳入国家“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力争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布局的“关键点”。把握西安“双中心”建设机遇,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陕布局。以智慧交通、智慧能源建设为重点,推动实现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三、分类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施策,帮助企业解决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加强数字园区建设,发挥产业园区集群优势,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大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培育一批优质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研究设计阶段性评价标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达标水平进行量化评估。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数字产业发展基金,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示范企业、达标企业,以及先进数字产业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给予奖补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政策性工具。对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项目在用地、用能、碳排放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加强陕西高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建设,在数字化重点企业建立培训、实习基地,培育专业化人才。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陕西省政协常委、渭南市副市长 张开
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民营经济不够活跃、开放度还需提高、数字应用普及度仍需提升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为此建议:
一、以发展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深度挖掘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建立产业优势互补、区域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持续完善县域资源整合机制,因地制宜发展陕南绿色生态经济、关中绿色种植经济、陕北绿色能源经济,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二、以发展民营经济引领乡村振兴。聚焦产业振兴这个关键支撑,精心培育乡村企业,大胆探索“民营企业+”新路径,实现“企业有效益、村级可增收、农民能致富”。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支持更多民营企业家回陕创业、扎根乡村。出台扶持政策,擦亮做强“富平柿饼”“洛川苹果”等区域特色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三、以发展开放型经济拓展乡村振兴。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合作,拓展农特产品对外贸易渠道。主动对接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推动乡村地区与国际友城对接交流,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策划包装、宣传推广以蔬果采摘、亲子体验、乡村观光等为主的休闲乡村旅游,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四、以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全省智慧农业农村工程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方面融合发展。科学预测农业发展方向、市场发展需求、产业发展规模,合理优化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配置,为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数字支撑。建立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乡村政务云平台、绿色农业生产监测平台和农业应急指挥平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高新区第一楼宇党委书记 杨鹏辉
去年以来,陕西相继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持续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效改善、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还有一些短板要补、弱项要强、难题要解。建议:
一、在协同联动上“提质”,让民营经济发展更高效。开展“一起益企”民营企业服务行动,定期举办政策宣讲会和政企恳谈会,让民营企业充分了解和掌握惠企政策。完善拖欠款清理与审计、督查、巡查等对接机制,加大对拖欠款问题的清理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政务应用程序整合优化,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建立“月通报、季交流、年考评”工作机制,采取“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二、在便民利企上“保障”,让民营经济发展更放心。构建涉企绿色通道机制,推广使用“秦务员”“陕企通”服务平台,在便民利企各项举措中提质扩面。建立集企业诉求申请、办理、反馈、评价于一体的网上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诉累。依法严惩涉企违法犯罪,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推行涉企行政执法“首违不罚”“轻微不罚”等制度,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工作,让企业家放手经营、放心创业。
三、在监督检查上“排阻”,让民营经济发展更顺畅。坚持“无事不扰”,建立涉企行政检查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检查事项。探索企业环境卫生、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市管理、金融服务等领域“综合查一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涉企职能部门应把工作触角延伸到一线,积极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各级纪委监委依托政治监督“护航行动”,开展“蹲点式”“体验式”调研监督,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