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园区要闻

“碳中和”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面临哪些问题?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1-11-11  点击:1957
虽然在低碳园区、生态园区、绿色园区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一定基础、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碳中和”园区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和转型升级的新概念、新形态,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四方面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加以解决。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建设循环经济园区、低碳园区、生态园区、绿色园区等政策文件,在推动园区绿色化转型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面对碳中和这一新的背景和要求,产业园区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提升经济密度和能级,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迭代升级。
 
  与此同时,园区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单元,具有产业高度集聚、基础设施集约、创新要素集中等特征,通过“小空间、低成本、系统性”推动碳中和技术应用,将有利于放大碳中和园区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动全社会碳中和工作。
 
  虽然在低碳园区、生态园区、绿色园区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一定基础、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碳中和”园区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和转型升级的新概念、新形态,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四方面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加以解决。
 
  碳中和园区的整体战略框架尚不清晰目前,未来对于产业园区如何实现“碳中和”应该会有指导性意见。但在现阶段,各地对“碳中和”园区的认识仍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整体框架、工作重点、实施步骤等把握并不清晰,难以真正从系统性、整体性考虑推动园区的转型升级,同时不可避免还将造成园区的重复建设和低效建设。
 
  碳中和园区的建设标准规范相对滞后。目前,标准规范的制定不仅是中国推动“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能源变革和技术创新话语权的争夺焦点。
 
  此外,对于重工业园区,重型卡车的氢能化也在陆续推进当中。
 
  在上述零碳工业园建设可能需要的基本设施之外,仍有诸多内容尚未讨论和展开。例如,在土地规划方面,零碳工业园建设需要最小化对土地的占用,尤其是森林、湿地等重要的碳汇所在;在科技设施方面,需要构建物联网等,以收集和分析温度、照明、耗电量等数据,辅助工业园运转并为其建设模式的推广复制打下基础。此外,与零碳城市的建设类似,零碳工业园所需的能源类型、能源结构也要依据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已有条件等多方因素来决定。当前零碳示范产业园区建设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相关政策与法规不完善,标准缺失,各领域碳排放指标不明确;二是电力体制改革有待完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再生能源发展受限;三是城市能源系统各自运行,对电、水、 气、热等能源缺少统一规划,尚无完整的智慧能源数字化管理平台。
 
  对于传统产业园区而言,其依赖传统工业、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期,可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具体措施可包括:其一,有效利用低碳产业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其二,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的战略新兴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进行转型。
 
  虽然,已经陆续出台《行业类生态产业园区标准(试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园区低碳工业园试点工作方案》,但一方面,标准的强制性仍然不强。不同政策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工信部制定的《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方案》侧重于工业发展,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侧重于环境治理与保护,由于现有分类管理体制的因素,政出多门现象明显,园区落实标准规范也缺少强制性的监测和考评手段。另一方面,围绕“碳中和”的相关技术标准、应用规范等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从制定标准到推广应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
 
  “碳排放”核算交易等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碳排放的确权和核算直接关系到“碳中和”园区的建设效果评价。目前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尚未对碳排放权利进行明确界定,使得地方碳排放交易缺乏法律依据。同时,虽然中国已经根据国际ISO标准建立24个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但园区在国家统计体系中不是独立统计个体,因此导致以园区为主体的碳排放核算范围不一致、核算结果没有可比性。此外,在企业“碳排放”过程中,对于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核算也存在难点,能否利用穿透式、可追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应统尽统也是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基于“碳中和”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迫切需要以低碳技术创新突破作为引领,加快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技术体系。
 
  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低碳技术水平与“碳中和”园区高标准建设的需求还不匹配。针对脱碳、零碳、负排放技术供给不足的现状,仍需要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提前做好技术研发供给侧结构调整,进一步明确碳中和技术需求,优化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发布局。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往往需要巨大的前提投入,特别是对于“碳中和”而言,从企业角度看,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与企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可能并不成正比,仅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角度去推动该项工作难度又相对较大,如何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应用推广机制,都需要进一步统筹谋划。

 
上一篇:工业园区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园区用能改造如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下一篇:碳中和产业园: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化转型要点及历程研究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