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擘画发展蓝图。
杨柳吐穗,草木萌动。在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各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向“新”前行、逐“新”而进,阳泉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锚定三“产”夯基础、聚焦三“新”育优势、聚力三“化”增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传统破局 以新提质
一双“大眼睛”,360度旋转、180度仰视,谨慎地侦查着周边环境,进行着数据采集、安全测评;一张“嘴巴”,可以实现与集控后台的远程无线对讲,遇到故障时能及时发出声光报警,最大限度找出细微的安全隐患。
在华阳集团竖井井口,一个样貌奇幻的“小黄人”随着竖井罐笼缓缓升起,这就是矿上来的“新战友”——井筒安全智能巡检机器人。
井筒内的“小黄人”可是个“找茬”的高手,转动脖子、瞪着眼睛,时不时停下来认真巡检,对关键部位和可疑部件进行拍照采集、智能分析,判定它们的健康状态。而另一头,竖井绞车房内,技术人员正通过后端监控屏幕观看“小黄人”一路的“所见所闻”,设备的运行情况尽在他们的掌握中。
提到新质生产力,更多人想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实上,传统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舞台,“传统”不“传统”,关键要看技术和工艺。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是阳泉的根本出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新质生产力可谓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传统优势产业厚实的“底座”,同样意味着向上生长的广阔空间。煤炭产业作为阳泉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今年以来,阳泉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积蓄发展动能,以引才聚智重塑产业面貌,推动传统“煤城”迈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新路径。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对于保障煤炭稳定供应、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阳泉市制定深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年度工作方案,明确智能化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升单产单进水平,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到煤矿开展“一矿一策”入企服务和工作指导,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步伐。
升级改造、提速换挡,智能化为阳泉的煤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截至目前,阳泉市建成5座智能化矿井、131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煤炭先进产能占比94.5%、全省第二。全省累计建成的4处智能化高级掘进工作面全部在华阳集团。
不仅如此,阳泉市还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全面推动各传统优势产业高端高值发展——在煤机装备制造方面,着力提高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产品服务化水平,推动华鑫电气煤机标准化生产再制造工业园区项目投产达效;在有色产业方面,加快整合有效利用电解铝产能指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型稳流保温节能电解槽技术应用;在耐火材料方面,以发展高端耐材、绿色耐材为方向,充分运用政策支持,高标准建设郊区耐火材料专业镇,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新型耐材基地;在建材产业方面,加快低碳化生产,建设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全面完成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得益于多年来的积淀,阳泉市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产业向新 抢滩未来
这里有亚洲最大的单体智算中心,这里有引领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应用领域的“阳泉城市大脑”,这里是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自动驾驶的地级市,这里正在打造智车之城、网络直播之城、数智双碳之城,聚力实现从“煤城”到“数智新城”的惊人之变……
这里,就是阳泉。
求“新”,就要勇于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新模式,拉动新产业。数字经济是一场经济的变革,是具备颠覆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宏观经济的新形态。
不以简单的产业思维发展数字经济,阳泉将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高度,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重构生产力、重塑生产关系的关键抓手和战略高地。
该市不断构建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出台《阳泉市数智新城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明确了“数智新城”建设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数智新城”建设得到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发展改革委将“支持阳泉市制定‘数智新城’行动计划”列入今年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批准阳泉市建设省级区域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型园区。
新质生产力,往往来源于区域协同、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形成的“乘数效应”。
以“新”求“变”,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着阳泉市整体结构产业的不断升级、不断向新,新质生产力正为阳泉的产业转型带来新模式、注入新动能,放眼山城,“新”潮涌动——
以“智变”促“质变”,走进晋能控股华越机械的生产车间,一个个焊接机器人上下摆动着手臂,将一个个工件的断面慢慢“缝合”。详细的参数、精密的设备,让产品的加工精度和一致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依托智能装备、数字管理支撑,华越机械公司产品成套化、数智化、高端化特征愈加明显,不仅实现多套煤机装备在省内的成套销售,还成功打开了省外市场;
1个人养10万只鸡的“天方夜谭”,如今在阳泉天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成为现实。在这里,不仅有“万物互联”的“智慧巢”,更有“数控全局”的“智慧脑”,无论是环境调节、健康分析,还是自动投喂、鸡舍清理,都实现了“一键启动”;
……
数字生态持续优化,产业平台不断升级……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道路上,阳泉抢滩布局、投资未来。
优化环境 要素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何以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这句话出现在阳泉市政府工作报告的“2024年主要任务”部分。纵观政府工作报告,营商环境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但需要“硬措施”来托底。近年来,阳泉市坚持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聚焦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大胆创新、努力突破,以优化营商“软”环境,构筑经济发展“硬”支撑。
31项重点工作任务、92个改革事项均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15.34万户,同比增速高出全省9.5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130个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关键性前期手续办结率达89.4%……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数据成为阳泉市以一流营商环境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必然需要适宜的环境。为了打造更好的“环境”,阳泉市陆续推出多项举措。阳泉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创新工作方法,开展省级“证照联办”改革试点工作,围绕营业执照与食品类、药械类、计量类、特种设备类许可(备案)等部分事项开展试点联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步实行相关业务“一次申请、一套材料、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开展建设工程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让评标委员会回归为“专业顾问”角色。该项改革入选省住建厅典型案例。开通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创新建立“百日攻坚”和重点工程30条快办工作机制,为省市重点工程及新建工程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零距离”政务服务。
同时,阳泉市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三化”改革,引领政务服务从“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全力推动“清单之外无审批”。将“7×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打造为“阳泉政务会客厅”,组建“全代办”专业团队,为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零距离”政务服务。积极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政务服务一体化工作,100项政务服务事项在阳泉和太原、晋中、忻州、吕梁5个市实现“跨市通办”。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加快推动“5+8”一件事在全市落地开展。全面实施“三个分离”,以透明高效的服务,堵塞暗箱操作的漏洞,压减制度性成本,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满意度。
截至2023年底,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15.34万户,同比增速高出全省9.5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千人拥有企业32.82户,同比增长29.37%,增速高出全省10.69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三。
传统破局、产业向新、环境优化,在以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道路上,阳泉市冲在前、走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