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农历正月初十,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推进大会,鲜明提出: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新春第一会”为何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
其一,这是发展的阶段使然。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只有在新域和新质上形成颠覆性、增量型的突破,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新的增长。南京发展正处于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破解历史形成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快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是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
其二,这是南京的优势使然。南京科教资源优势众所周知,既要高度重视“从0到1”的科学发现,更要着力推动“从1到100”特别是“从1到1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要打通优势转化的“任督二脉”,加快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以集群强链为标志的产业竞争力“立起来”,实现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
其三,这是城市的气质使然。南京这座城市,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朴而灵动,文艺而浪漫,从来不缺少创新创造的基因。拥抱新域和新质,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应当成为城市的最强IP,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精神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一座城市发展的进程轨迹,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密切相连。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南京应该做、必须做、可以做好的事。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 更是改革考题。“新春第一会”上,方向和目标都已明确,关键是答好必答题、使出制胜招。
向“新”勇进。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南京要紧扣“牛鼻子”,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作为重要抓手,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大力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新优势。
筑“强”根基。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南京要聚焦产业强市建设这一经济工作的“头版头条”,加快构建“4266”产业体系, 既关注产业的未来,又关注未来的产业,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全链转型、焕新升级,一方面聚力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占关键赛道、形成先发效应,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相“融”共生。培育新质生产力涉及企业、政府、人才、社会等各类主体, “龙舟竞渡,心齐者胜”。南京要紧扣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全面构建多元主体高效协同、各类要素集聚融通的产业创新生态,让经营主体和各类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迸发出创新创造的无限活力。
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于南京而言,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新质生产力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没有等出来的机遇和精彩,只有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成果和业绩。让我们振奋龙马精神, 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一步一个脚印,奋力交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