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相关领域专家。
记者: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它有哪些优势?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 魏际刚: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要素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其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创新, 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这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通过不断进行的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制度创新是关键,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体制变革,真正激发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文化创新是支撑,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有着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告别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张力: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基础新。传统生产力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机械化、电气化为特征。新质生产力则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为基础,是新形态、新类型、新结构、新技术、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化生产力。二是要素新。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有了新内容和新变化。在劳动力方面,集中体现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和新一代技术产业工人群体的参与;在劳动工具方面,生产的全流程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定制化等方向发展;在劳动对象方面,品种、范围、类别等方面都有极大丰富,并向更高(外层空间)、更深(深海)、更远(极地)、虚拟(网络与数字空间)方向拓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杨开忠: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传统生产力发生质变的新生产力。从国家竞争优势发展阶段来看,传统生产力是要素驱动和规模驱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从人类技术-经济范式来看,两种生产力均由技术革命驱动,传统生产力是旧技术-经济范式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绿色化数智化相促相融的生产力,即绿智综合技术-经济范式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不同体现在: 一是新劳动者,即劳动者的高度自然性、社会性、知识性;二是新劳动对象, 即以可无限循环利用的信息资源——数据为关键劳动对象;三是新劳动工具, 即人工智能;四是以智能网络通信技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为支撑;五是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融合,集绿色智慧于一身,是具有内在可持续性的生产力。这些内在新性质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创新性、高虚拟性、高流动性、强渗透性、高协同性、高价值性等特征。
记者: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背景下,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怎样的现实需求? 目前总体情况如何?有哪些亟待突破的瓶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制高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但要将系统综合优势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能量优势, 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强化新型要素供给,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壮大新质生产力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规模,探索建立健全数据、信息等新型劳动对象相关的标准体系、政策举措、法律法规等,加大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通用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攻坚力度,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其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新质生产力载体支撑。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再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新质生产力功能取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便捷性、及时性,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和以绿色制造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与其他国家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
最后,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与产权结构,完善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现代化治理体系,制定和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 魏际刚: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基于以下现实需求:一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二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拥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这些产业, 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三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需求更为强烈,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
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的优势,5G、量子通信、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部分科技领域已经
具备了国际领先优势。整体来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交汇期,在国际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亟需突破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等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以及解决由于产业转型带来的产能过剩及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认识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张力: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科技创新是带动生产、创造、制造等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新质生产力是科技与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目前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以量子技术为制高点,人工智能、生物科学、地球空间科学等多点开花、集群突破。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创造、治理、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均发生重大变革。在科技革命的冲击下,国际社会权力重构、格局重组,治理面临重大挑战。科学技术创新越来越展现出其“第一生产力”应有的决定性意义,这是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必然结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工业、农业、服务业、国防等其他方面的现代化都必须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基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迭代升级与突破,科技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将愈发突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其核心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第一项任务,其中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结构是要素的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产业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具有技术外溢性强、产业关联性广、引擎作用强劲等特质,是科技创新活动最活跃、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科技创新应用最集中、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有序发展,持续提升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支撑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记者: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开忠:以可再生能源革命和智能革命为标志,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旧质态生产力走向新质态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在这一变革中,我国总体上已处在世界领先行列,但要率先达到成熟的新质生产力任重道远。
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要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改革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优化不同层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和区域布局,更高水平解放和整合科技资源。二要进一步发展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生产、金融两类不同性质资本的关系,统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的大文章,发展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金融产品、服务和模式, 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有序流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数智转型。三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指向深入推动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更高水准地推进科教文卫改革,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一批世界级人才发展平台和高地,营造高品质的创新生活一体化人才生态。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 魏际刚:第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第三,要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尊重市场,彰显法治,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焕发民营经济等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攻克难关,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