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近日,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军民融合加速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省企业“民参军”“军转民”添了一把火。
2020年,形成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形态
《意见》规划:到2017年,全省军民结合产业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以上,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模式;到2020年,全省军民结合产业总收入突破2500亿元,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以上,形成体系完善、创新驱动、高效增长的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形态。
加速推进我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主要有四大任务:一是打造航空、船舶及海洋工程、核、军用电子、卫星应用、民爆、汽车、服务等八大军民结合特色产业。二是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基地、九江船舶制造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江西铀矿大基地等十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三是推进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技术双向转化,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四是培育壮大军民结合市场主体,积极推动改制重组,支持军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各军工集团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军工集团在赣设立区域性总部企业,布局军民结合产业项目,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化国际合作。
我省军民结合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军民融合包括‘军转民’和‘民参军’两个方面。‘军转民’,就是军工企业利用军工技术发展民用产品;‘民参军’,则是民用企业利用民用先进技术参与国防建设。”4月21日,省国防科工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军民结合产业体现着国防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加速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是推动军民融合的重要任务。
我省是军工大省,军工资源丰富,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我省军民结合产业已有不少成功的典范。比如早年昌飞集团利用军用技术建设成立昌河汽车,就是“军转民”的典范;而清华泰豪则是我省较早“民参军”的佼佼者,为企业扩大规模、提升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从全国来看,我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与军工大省的地位很不匹配。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参军”数量不多,全省已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用单位只有30家,取得保密认证的民用单位只有54家,相比全国数量排名较后。二是规模不大,2014年军民结合产业总收入只有801.33亿元,虽然增速较快,但总体规模在全国排名较后。三是财政支持不够,省财政没有军民结合专项资金,对军民结合产业没有资金支持,而全国有十几个省设立了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2017年,我省“民参军”企业达50家以上
省政府出台的《意见》,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引导和鼓励“军转民”和“民参军”,打开军事工业和国民经济各行业间的通道。
记者采访发现,以前军工企业往往更加重视军品研制,加上对外开放不足,很多产品都是内部配套,民用企业根本进不来。《意见》出台,不仅让军工企业更加重视发展民品,对“民参军”来说也是重大利好,不少民用企业已经对“民参军”产生了浓厚兴趣。
据了解,民用企业要参与国防建设,首先要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只有取得这个许可证,才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军工项目需求信息。根据自身技术方向和水平,可以申请参与全国各地的国防建设项目。
为了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我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制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管理等规划时,充分考虑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需求。我省还将制定军民结合信息发布制度,开展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认定,设立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优先保障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所需原材料、水电、通信等生产要素,确保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绿色通道”畅通。在安排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时,对军民结合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军民结合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债务融资工具等进行融资。2017年,实现参与军品研制的民用企业达5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