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地区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文化精准服务实践方面统筹规划不足,图书馆自身也存在资源紧缺、人才储备和保障经费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
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
2018 年,朝阳地区图书馆馆长联席会上首次提出文化精准扶贫,并要求各图书馆根据自身资源实际积极投入到扶贫当中去。但由于缺乏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大部分活动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导致扶贫过程中朝阳地区图书馆“各自为政”。图书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出现活动重复率较高、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前期调研力度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实施方案,就容易造成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乡村地区需求与图书馆文化输出方面出现偏差,导致供给错位,浪费资源,达不到预期成效。
2、缺乏创新意识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朝阳地区图书馆文化精准服务工作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面对扶贫工作,思路不够开阔,举措不够创新,工作不够细致。主要表现在有些地区和个别部门工作因循守旧,沿用已有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没有及时找到贫困地区间的差异,没有找准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结合点。在为文化精准服务过程中,缺乏对乡村地区文化需求的摸底调查,文化服务项目的选择、策划与实施,缺乏鲜明的特色和针对性。
3、缺乏人才储备优化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朝阳地区图书馆由于受到编制等因素限制,图书馆人员结构老龄化,新人占比较低,并且实践经验少,这给图书馆文化精准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以朝阳市图书馆为例,参与扶贫工作人员不足,从扶贫工作的设计、规划、执行到总结评估,大量的工作都需要专人负责,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压力大。另外,人员结构配置不科学,未能让既熟练掌握图书馆服务技能,又熟悉乡村文化发展实际的人才从事文化精准服务工作。针对专项服务工作,没有成立目标小组,缺乏团队协作和人才资源合力,既不利于服务目标实现,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4、缺乏对基层群众主体意识的深刻理解
经过调研,绝大多数乡村地区群众致富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不甘于落后,希望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现状。但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是由其所处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一些农民群众对比较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心理上习以为常,或是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尝试新东西,或是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清,对未来信心不足,也不敢承担发展的风险。图书馆在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这一根源,真正深刻认识到农民群众的内在想法,进而从根本上理解乡村文化落后的原因,精准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需求,从而科学设计和系统制定服务方案,有计划、按规律、长效性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1、调查研究深入化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对乡村地区存在的问题与短板进行“摸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前提。一方面,调查其整体发展状况,重点关注在文化精准扶贫之后,乡村地区文化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针对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展开系统调研,深入把握乡村地区的文化服务需求。深入实地考察了解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面掌握基本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等情况。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分析各种统计数据,为科学制定乡村文化振兴策略提供依据。
2、服务活动品牌化
服务品牌化是一项活动的质量及价值的标志。乡村文化振兴服务活动走向品牌化代表着文化精准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同时也是树立图书馆形象的机会。以朝阳市图书馆“专家聚力精准扶贫”为例,其服务品牌分“三步走”。第一步,服务品牌定位。让最需要帮助的人先受益。畜牧专家指导以畜牧业为生的农民群众;医疗专家诊治“因病致贫”农户;心理专家辅导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第二步,服务品牌策划。策划要深挖不同地区普遍性和具体性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第三步,服务品牌推广。人民群众的口碑就是最好的推广方式之一。通过专家扶贫服务活动品牌塑造,贫困村民致富的信心增强了、观念改变了,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明显提高。
3、服务内容精准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图书馆在社会治理方面,要进一步推动重心向乡村地区下移,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输送到乡村地区。特别是要通过图书流通站、农家书屋基层服务点,为乡村地区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让治理理念与乡村文化振兴连接更紧密,让乡村文化建设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
4、服务模式多元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态势。图书馆要顺应新时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精准服务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一方面要加强合作与协同,构建多元化的服务机制。“图书馆+政府”“图书馆+科技局”“图书馆+农委”“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等,通过跨界合作和行业协同,将资源进行整合,组建资源配送体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综合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资源平台,打造立体多元、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流通站、分馆、农家书屋等基层服务站点,积极开展经常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借助节假日、时令等时间节点,积极策划举办适合乡村风土人情的讲座、展览和农业科技培训,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传播乡村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信息,拉近图书馆服务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距离。(作者:姚志慧 杨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