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 > 战略资讯传统文化对乡村治理起到什么作用?4大价值功能

传统文化对乡村治理起到什么作用?4大价值功能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1-08-27  点击: 2789次
当下乡村治理宝贵的思想和素材供给者、思路或方法参照对象,具有多方面价值功能,被有关学者视作“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密钥”。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先人的历史性创造并影响当下,博大精深,既有深耕于人心深处的伦理精神文化、规范人文关系的制度文化,还有以固态化具象呈现的物质文化。它积淀了丰富的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和经验,是当下乡村治理宝贵的思想和素材供给者、思路或方法参照对象,具有多方面价值功能,被有关学者视作“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密钥”。
 
  1、伦理文化配合以德治村
  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德性特征明显,蕴含着丰富的教化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集“修齐治平”功能于一体。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中华德治思想独树一帜,甚至影响到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治理,为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尊奉,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促进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有序。其内容包括以孝道、差序为核心的人伦规范,以厚德、自律为核心的修身之性,以中庸、道义为核心的人际准则,以自强、有为为代表的入世精神,以民胞、物与为核心的宇宙视野,以爱国、济世为核心的责任担当等。这些思想智慧或情怀有利于塑造价值观、协调利益关系、强化情感认同、调处矛盾纠纷,能够为解决繁多杂碎的乡村治理问题提供思想因子和方法借鉴。习近平指出,“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乡村治理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在乡村范围内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必须体现在以德治村上。当前,切实推动优秀传统伦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弘德扬善的“软约束”作用、敦风化俗的“净化器”作用,实现传统美德“风化俗成”,提高乡村群众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是加强乡村有效治理与和谐建设的必然选择。
 
  2、乡贤文化补益多元共治
  乡贤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枝独秀,其存在是皇朝行政权和乡村自治权融合运作的结果,具有“跨界”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由于地域广泛、交通和通讯条件有限等原因,形成了“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县域以下地方基本上为乡村,其社会治理基本受皇权委托,由民间权威即乡绅代理,各地乡绅成为乡土社会的直接和实际领导者,在开展乡村公共事务管理、公共秩序维系、地方建设组织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尽管以乡贤为重要中介的传统乡村治理格局不再,但宗族、士绅等传统社会元素并未消失,乡贤文化以新的面貌和形态继续存在。弘扬乡贤文化,组建乡贤理事会等乡贤团队,用好乡贤身上特有的才识、技能、资金、品德及影响力等“财富”,能够提高乡村组织化水平和“自组织”能力、降低政府治理成本。近年来,广东云浮通过创设乡贤理事会,整合乡村组织资源,开辟新型“官民共治”治理新路径,正是这样一种典型。在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今天,乡村治理应从优秀乡贤文化中汲取组织和人才资源,争取民间权威、精英力量的参与支持,更好地实现乡村协作共治,打通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衔接、互动的通道。
 
  3、民俗文化涵养乡村共同体
  我国乡村在古代漫长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丰富民俗文化,如多地通行或当地特有的节庆、习俗活动等。这种文化是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的生活形态,是乡村土地上的民间成果,其产生或顺应农事时节,或怀念先贤故人,或来自民间传说,深深融入乡民的思想深处和生活日常,浸润着浓厚的乡情乡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以家族本位、人情礼俗、安土重迁为纽带,将传统乡村社会形塑为一个区域文化共同体,凝结“属我族类,其心必同”的文化共识,给人以集体归属感和身份共同感。这种看似无形的感觉,恰是乡村群众参与公共治理的深层动因、关键内因,对聚合乡村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民俗文化还与宗族文化、地域文化紧密相连,承袭一个宗族共同的生活模式与礼俗风格,或者一个地方的地域共识。对于共建、共享一方民俗文化的人群来说,村志村史、礼俗节庆、宗祠庙堂,最能沟通和增进村民感情,培育家族、宗族、村落、同乡等集体意识,提高自我治理能力,建立和睦融洽的家庭、宗族与邻里关系。尤为甚者,一些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资源加以改造、传承和发展,还能化作乡村文化产品,形成乡村文旅新业态,不仅产生经济效益,还能极大增强本土文化自信。
 
  4、规约文化呼应法律制度
  村规民约集纳了传统文化有关教化思想和规范性要求,是传统文化的制度“规范版本”,在乡村社会治理构架中扮演着民间“法典”角色。它在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基础上,结合乡村具体实际,规定着内务、对外关系处理及活动开展所应遵循的准则规范,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和直接依据。其特点是内容广泛,治理弹性大、韧性强,既吸收传统道德规范要求、以非官方法形式发挥规范作用,又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相对接,为乡村“三治合一”元素交汇提供媒介。乡村治理若能创造性转化、利用好村规民约,渗入现代民主、法治因素,使之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相结合、相协调,既充分考虑灵活、具体地处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事务的需要,又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实现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融通对接、协调统一,则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大大节约乡村治理成本。此外,由村规民约延伸而来的传统家规家训,在规范调节宗族家族内部关系、调解家庭纷争、维持家庭和睦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功能。从长期以来“乡土中国”“家国同构”的视角看,村规民约和家规家训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固守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上亦功不可没。在发挥正式法律制度对乡村治理作用的同时,也要辅以传统村规民约及家规家训的柔性治理。(作者:罗心欲)


 

    中机院起源于产业竞争情报监测,发展壮大于规划咨询,成名于规划思想。专注于乡村振兴规划,如:“三农”问题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产业聚集区、农产品产业链等研究规划咨询服务10余年。时刻洞悉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对于乡村振兴相关项目有着丰富的经验及庞大的研究队伍,经手相关乡村振兴规划项目近百余例,欢迎致电400-666-8495咨询!


分享到:
上一篇: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规划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下一篇:特色保护类村庄:庄荆门市东宝区易畈村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特征及问题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