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 > 战略资讯乡村振兴下人才队伍建设的最优机制研究

乡村振兴下人才队伍建设的最优机制研究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03-06  点击: 1979次
通过分析发现, 动态的激励机制能够吸引外地人才, 而一定的约束机制会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基于模型分析, 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从人才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视角出发, 通过总结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引进和保留的相关研究, 结合发展背景, 基于信息不对称问题, 以人才和新农村为研究对象, 分析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引进和保留的激励机制。通过分析发现, 动态的激励机制能够吸引外地人才, 而一定的约束机制会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基于模型分析, 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乡村振兴下人才队伍建设方案
 
        1 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强调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以工业反哺农业, 以城市反哺农村。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 城市化率快速上涨。截至2016年, 城市中的常住人口超过了7.29亿人, 农村的常住人口5.89亿人。相比上年, 城市常住人口增加了0.21亿人, 农村减少了0.13亿人。这一年国家的城市化率为57.35%。从“十三五”来看, 城市化率会继续上升。
        新农村建设涉及的不只是乡村建设发展问题, 而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从区域发展来看,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区域间产业关联发展以及村民就业质量的发展。工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之后, 国家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愈加凸显, 在国家的发展格局中, 乡村振兴战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将内外动力结合在一起, 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竞争水平, 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一些发展弊端也逐渐显现, 深层次的一些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近几年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同时, 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在逐步加大, 农村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和城市依然差距较大, 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城乡差异仍有扩大发展的趋势。城乡发展不平衡, 让农民幸福感不足。
基于此, 文章从人才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相关阐述, 基于委托代理问题, 从激励效应角度进行分析, 从而发掘我国农村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进而就我国新农村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出对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人才引进与保留的相关研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人力资源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越发突显。从人才引进方面来看, 杨国勇等 (2007) 认为,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收入较低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源在农村的不足, 对人力资源重视程度低。马平轩 (2007) 指出实用型人才对农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都需要农村实用型人才作为后盾力量。程伟 (2006) 和李剑飞 (2006) 分析了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教育的滞后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周德训、李小平 (2009) 深入分析了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从理论角度出发, 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以上海市农村为例, 深入分析了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方法。
        从人才保留方面来看, 韩铁英 (2010) 提到, 用一个省委研究对象, 运用实地调研对当地进行实地的分析, 通过分析当地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对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杨柳 (2013) 、王志成 (2015) 都用一个县级的区域作为案例, 对当地农村实用型人才进行调研分析, 针对调研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说明了大力发展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必要性。李燕凌、胡扬名、张云英、李晚莲 (2013) 提出让高校人才和农村相结合, 针对当地农村的特点, 结合高校的优势, 针对性地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 提高大学生对建设新农村的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后备力量。
 
        2.2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
        随着新农村的深入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金融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考察因素。特别是最近几年, 大量的经济学家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很多研究。从新农村文化建设角度出发, 城乡文化差异依然比较明显, 农村固化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农村文化建设没有达到发展目标, 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方面的研究还是有限的。王金研究了云南省12个农业县的相关情况, 对文化建设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意见, 认为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缓慢, 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认为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示范项目非常有意义。
 
        就金融建设方面而言, 林毅夫提出目前中国农村在正规的支持农村的资金方面比较薄弱, 往往农民很难通过正规程序得到大量的资金帮助, 不过在总体上看, 财政对农村支持的资金非常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提高。叶敬忠、朱炎洁、杨洪萍通过        对河南省某县的实地调研深入地研究了每个年度农户借款的相关情况, 从借款的详情、借款的中间程序以及程序中农民和农村合作信用社等部门的联系有了深入的探讨。从这些结果中发现, 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农民以及和相关部门关系较好的农民能够从相关部门得到借款, 而相对较低收入的农民以及关系网络相对薄弱的家庭通过非正式方式得到资金, 而这些资金的用途往往是教育或者医疗方面;谢平、徐忠、沈明高主要针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来反映相关情况, 并对全国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进行了问卷调研;王曙光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进行了相关调研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了解了农村金融借贷的相关情况。
 
        2.3 人才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相关研究
        近几年, 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了很多研究, 但大多数的研究仅仅只停留在实证研究, 相对的一般性的研究较少。主要涉及的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对人力资源投资的成本和农民创收增加的关系以及新农村建设下人力资源加大培养力度对城郊农民就业的关系。简单地综述总结如下:周晓等专家学者运用二维的数据研究, 通过收集我国每个人在某一年中宏观经济的相关数据, 发现人力资源和农村经济建设的相关关系发现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的建设有重要作用。
 
        王德海、张克云等在《我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战略选择》中, 从宏观层面论证了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选择。郑哗、王艺等在《我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对策》中, 阐述了人才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 提出了加强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等。王贞在《开发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探讨》中认为, 人才与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我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存在着人口多、质量低的特殊状况。指出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促进国际劳务输出、建立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网络是开发我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3 结论与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行力量, 对于乡村振兴这个系统工程, 农村人力资源力量需要得到高度重视。根据目前新农村建设相关情况来看, 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首先需要转变村民的思维。让村民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意识到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关键,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观念准备。
 
        3.2 全面建设配套服务保障体系
        健全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体系是建设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保证。根据农村的特殊情况, 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问题, 进行相应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更新农业的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知识, 对农民做相应的培训, 让广大农民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后备军, 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3.3 积极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市场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农村实用型人才也可以运用互联网优势, 扩大农村人才市场, 更加便捷的进行人才交流活动。根据每个区域的不同, 发挥自己的优势, 让不同专业的人才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适应当地发展。加大对人才的引进,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从政治、文化、经济、生态各方面保留人才。

 

    中机院起源于产业竞争情报监测,发展壮大于规划咨询,成名于规划思想。专注于乡村振兴规划,如:“三农”问题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产业聚集区、农产品产业链等研究规划咨询服务10余年。时刻洞悉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对于乡村振兴相关项目有着丰富的经验及庞大的研究队伍,经手相关乡村振兴规划项目近百余例,欢迎致电400-666-8495咨询!


分享到:
上一篇:浙江乡村振兴之路为何能成为全国示范样本?
下一篇:探讨:乡村振兴视角下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及现状!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