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是农业大市, 是四川农业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之一, 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 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富民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创新经营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上下功夫,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 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资阳是农业大市, 是四川农业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之一, 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丰富内涵, 准确把握省委“十个指明”的实践要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努力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 着力打响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加快建设绿色品牌农业强市。
一、城市乡村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资阳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瓶颈
资阳是全省首批启动乡村振兴行动的市州。去年底就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聚焦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改造、社会治理三大领域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总体上看, 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强基础、补短板。以交通水利为支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重点抓好渠系配套、通社入户路建设, 构建市县一体、城乡一体的“两流域、三渠系、十五湖”水网络体系, 解决生产生活“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兴产业、强特色。以雁江花溪河、安岳宝峰山、乐至五彩林乡三个农旅融合新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 开展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先行先试,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带动农村农业发展。三是建新村、留乡愁。率先制定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 建立“县统筹、乡 (镇) 主导、居民参与”整治机制, 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公共厕所建设以及面源污染、畜禽污染防治等六大整治行动, 积极争创国家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试点市。
通过我们调研, 三大行动计划已全面开展, 有序推进。但从实际成效来看,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旧突出, “短板”问题十分显著, 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 乡镇建设无序
作为城市和乡村的“连接桥”和振兴乡村的“枢纽”, 乡镇却因经费不足、没有编制发展规划或没有按照规划建设, 仍然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
(二) 水利设施不足
水利设施严重不足是制约资阳乡村发展的第二块短板。资阳是重度缺水地区,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人均的十分之一。城区仅有老鹰水库一个饮用水水源, 而在乡镇、农村, 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
(三) 乡村产业不强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 也是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目前乡村产业依旧以粮食、果蔬、家禽等种养殖业为主, 且多属于家庭自给自足, 市场化程度较低。规模化种养殖业发展不足, 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 农民增收困难
实现乡村振兴, 农民的收入上不去, 会直接带来民主管理、居住环境、农村乡风的一系列问题。当前, 我市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依旧以外出务工和家庭种养殖为主, 呈现收入低、不稳定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随着老龄化到来, 农村年轻劳动力抚养压力加重, 面临留在农村就业难、外出务工难以照顾家庭的双重困境, 再加上分散种植、缺乏先进技术和市场经营管理经验等因素, 农村家庭增收相当困难。
(五) 环境治理滞后
“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九大把二十字总要求中“村容整洁”调整为“生态宜居”, 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要求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越。尽管我市已经对农村环境治理提出要求, 但是总体推进速度较慢, 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杂草乱跺、畜禽乱跑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依旧较为严重。
二、推进资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重点做好“五篇文章”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 要统筹谋划, 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 解决问题需要全方位、一体化通盘考虑, 特别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 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富民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创新经营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上下功夫,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促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根据对两县一区的实地调研, 我们建议资阳乡村振兴和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聚焦五大领域。
(一) 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重点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 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一是要重振发展资阳畜牧产业。倡导生猪规模化养殖, 山羊适度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理念。建立政府牵头、部门配合、企业主体、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加大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政策支持和设施建设力度, 实现绿色发展有思路、工作推动有机制、产业发展有政策的良好局面。把招大引强、龙头带动作为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之策, 努力推动畜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生态化、资源化、循环化的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畜牧业减量化增长。建议组建雁江伍隍猪和乐至黑山羊研究所, 加快雁江伍隍猪、乐至黑山羊地理标志认证, 依靠科技创新, 大力开发冷鲜食品、熟食品、风味品等高端产品, 做响新旅游休闲食品, 全面提升我市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振兴发展花果苗木产业。牢固树立产业化、市场化意识, 按照“乔木化增绿量、市场化做产业、景观化提品质”的思路,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三是振兴发展柠檬产业。研发新品种, 研究配套新技术, 加强对现有加工企业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 加快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加工龙头企业, 努力开发更多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进一步加大市场宣传力度, 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安岳柠檬营销网点, 开拓国际市场, 做好柠檬产业走向世界的导向。四是振兴发展蔬菜产业。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顺应市场需求, 要把我市蔬菜产业定位为“产业兴旺”的战略性优势主导产业, 到2020年, 蔬菜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要着力提升蔬菜生产能力, 进一步提高供应保障水平;着力加强营销体系建设, 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着力加强质量体系建设, 为蔬菜产业增效提供保障;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后劲;着力加大政策项目支持, 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着力健全蔬菜产业体系, 带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是振兴发展水产养殖业。鼓励种粮大户激活低洼田块要素, 通过对原有稻田进行改造提升,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耕作模式, 通过发展稻虾、稻鳖、稻田循环流水养鱼等新型种养, 减少综合种养田块饲料、肥料、农药投入 (使用) 量, 确保水产品市场有效安全供给。通过指导培育一批休闲渔业基地, 将水产养殖、竞技垂钓、旅游观光、餐饮消费融于一体,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提高传统养殖业收入, 增加就业岗位, 吸纳周边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推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六是振兴发展临江寺豆瓣产业。打造“中国酱料城———临江寺豆瓣产业园”, 夯实产业基础, 集聚社会资本推动临江寺豆瓣产业做优做强做大, 推动临江寺豆瓣产业创新升级, 强化临江寺豆瓣品牌营销, 优化临江寺豆瓣产业发展环境, 围绕产业功能组团, 构建特色产业小镇, 要引进实力强、品牌响的大企业, 通过股份制改造, 引进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兼并重组临江寺豆瓣公司。
(二) 乡村人才振兴:基层干部和科技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 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强化乡村振兴智力支撑。一要加强基层干部培养。要聚焦基层发展, 坚持以事择人、依事选人, 围绕乡村振兴配强班子、选好干部, 进一步提高识人的分辨度和透晰度, 把那些有基层情怀、群众感情, 善于引领发展、攻坚克难, 认真抓落实的干部选上来、用起来, 建好农村发展的“指挥长”。二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 采取差别化、多样化的方式, 加大对种养大户、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合作社带头人、青壮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 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三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探索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持续落实医师多年执业制度和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三) 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让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 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 改善农民精神风貌, 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二要高度重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的文化协调发展, 丰富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农村的精神生活, 着力保障农民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文化权益显得尤为重要。三要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 着力保护古村落和古民宅。四要重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活动。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精神价值、美学观念、道德规范、人生智慧,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让乡村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四) 乡村生态振兴: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 坚持山水田林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推进农村环境纵深整治、全域提升
一是推进垃圾革命。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方式, 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机制, 适时建立地方性规章, 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全覆盖。二是推进污水革命。深化“五水共治”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 完善并严格落实河长制、滩长制。三是推进厕所革命。完善农村公厕布点, 积极创建生态公厕, 全面普及农户家庭水冲式厕所, 健全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和终端运维管理服务机制, 确保污水有效处理。四是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 全面治理河沟渠塘, 加强桥涵配套, 实现水系畅通与修复。五是实施村庄绿化亮化工程。开展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庭院和村庄周围绿化, 以乔木、乡土树种为主, 灌木为辅, 倡导自然式种植, 村前屋后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花园、小茶园等, 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在村庄主干道和公共活动区域, 利用多种方式安装简易路灯, 进行适度亮化。
(五) 美丽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培育:
深入贯彻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依托美丽村庄、美丽农业、美丽山水、美丽人文, 加快开发生态观光、休闲体验、运动健康、文化创意、养老养生、餐饮美食等新业态,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实施乡村旅游专业策划、整体谋划、个性化设计、匠心打造, 推动区域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通过打造“理想大院”“特色居民村”等, 使乡村由“到此一游”变成度假目的地。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延伸发展, 加快开发特色农渔耕文化、特色农产品、特色民间小吃等伴手礼,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投入模式, 探索社会投资众筹、共享等方式, 构建以农民为主体、村集体参与、社会投入的发展体系, 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三、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制创新和制度完善
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 要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统揽乡村振兴全局, 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 压实责任, 完善机制, 强化考核, 把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落实下去。
(一) 实施“百镇千村党组织强身行动”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全面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 推动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有效覆盖。实施农村“带头人”建设工程, 吸引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 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要求, 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工程”, 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年轻党员同志进行定期轮训, 提高基层党员同志政治理论素养和干事创业能力, 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带动群众奔康致富的“领头人”。
(二) 推广“三治结合”新机制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是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要敢于大胆探索新模式、践行新机制, 特别是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 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 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要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 依托村规民约、教育惩戒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 唱响主旋律, 育成新风尚。
(三) 探索要素保障新路径
今后一个很长时期, 农业农村仍然是全社会最薄弱板块, 农民仍然是一个最弱势群体, 要真正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 必须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要始终坚持预算安排向农业农村“倾斜”、资金总量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倾斜”、资金增量向农村改革创新和支柱产业培育“倾斜”的原则, 健全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的运行机制。要创新投融资模式, 综合引导信贷、风投、保险、担保等金融资源向农业领域、农村地区流动支持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