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安徽是农业大省,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经济整体提升和全面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
在省两会召开期间,“乡村振兴”这个关键词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重点。
以文化振兴为新动能 助力乡村振兴
“从农民工寄款回乡到返乡创业,再到农村合作社、农家乐、乡村旅游兴起,近些年,我省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精准扶贫等多渠道振兴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
省人大代表赵静茹近些年一直关注着乡村振兴领域。在调研中,她发现,新农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发展更侧重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各地区财政投入资金和实力不相同,会导致乡村发展不均。她建议,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共建项目,在共建的过程中,完成基层社会的组织化训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落成之时,共同分享荣誉,共同记录进这片熟人社会的历史,让故乡人支持家乡建设渠道变得更加便捷,从而转化成乡村振兴的新群众基础和力量。
此外,赵静茹认为,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能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她建议,开放优秀的项目案例互相借鉴学习,并结合其特征做好村项目定位发展;同时,以公益作为情感纽带,通过互联网众筹,找回在外涉村人员,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关键
关于乡村振兴,省政协委员陈鹏认为,目前我省农业体量大,但大而不强,农业产业化不高。为此他建议,首先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抓市场带动,走规模化道路,从小而散变成大而优。“抓农业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广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除此之外,他还建议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培育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同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农业企业发展。
“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前提”,省人大代表、六安市金安区城北乡东城村党总支书记李小文说:“应积极探索‘合作经济’‘乡村旅游’‘集体股本’等多元化发展途径,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并且积极鼓励村级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支部+龙头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科技支撑 走质量兴农之路
“从实现乡村振兴要求看,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支撑;走质量兴农之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科技支撑;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也需要科技支撑。”省政协委员秦煦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为此秦煦建议应坚持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双向”互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体系建设。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为重点,集成创新一批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改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全面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引领能力。
培育乡土人才 助力乡村振兴
“培养新农民,推进农村创新创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秦煦委员告诉记者,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他建议:“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设工程,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着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培训、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对此,省人大代表李峰也有同样的看法,“要出台促进乡村文化人才振兴的实施办法,构建人才安心乡村、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增强乡村现有人才服务乡村的动力。”他表示,要在机制上体现基层导向,在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人员招录上,注重向基层倾斜,激发乡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实施乡村文化人才专项计划,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员,解决乡村人才的实际困难”。
凝聚乡贤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
“新时代‘乡贤’外延更为广泛,可以是带领农民奔小康的村干部、率先致富的经济能人,也可以是来自不同区域,因为共同的期待和梦想,带着家乡情怀和责任,耕读故土,反哺桑梓,有能力投身乡村振兴的有志之士、企业家、精英人物、海外华侨等。”省政协委员武敏对“乡贤”有着独到的见解。
武敏认为,要培育现代乡贤组织,构建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各地因地制宜,以村或镇为单元,成立“乡贤会”或“乡贤志愿站”等现代“先贤组织”。以组织形式对外交流,以“新先贤”的价值观和乡情亲情吸引“凤还巢”,真正发挥“乡贤”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扶正压邪、调解矛盾的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润滑剂”、“稳定器”的特殊作用,构建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于乡贤“借智”、“借力”,改善“乡贤”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条件,以“乡贤经济”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