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乡村旅游,寻找自己安静舒适的度假区时,“精神消费”也变得尤为重要。艺术作为文化里的一部分,会与乡村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本篇文章带你去看看台湾的艺术乡村。
乡村艺术化是乡村因为发展的需要,主动吸引艺术家前来或自发进行乡村的美化和改造。
艺术乡建
虽然这一举措目前在国内还并不多见,但是在乡村基础较好、艺术普及性强的国外和台湾地区,使用艺术的手段提升乡村的魅力和产业的价值,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
乡村艺术化的主体是乡村,是在乡村发展的需要下,乡村以艺术为手段吸引城市人群的主动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一村一品”运动的延续。
艺术不单是乡村的一个植入磁极,还应该与乡村发展共振。共振模式的根本是立足于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比如产业升级、环境风貌改造、旅游营销等等,实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整体艺术化。
农民参与乡村公共空间营造
世界各地有很多乡村,在艺术家的带动下,当地村民自发进行村貌环境的改造。经村民之手创作的充满乡土特色的艺术作品给乡村带来了浓墨重彩,成为农民自发进行艺术乡村建设的精彩案例。
这种模式在台湾得到了普遍的实践。如今在台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彩绘村。很多本地居民自发地对乡村进行艺术改造。这些艺术改造最常见的形式是涂鸦——把乡村的墙面、地面全部涂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如彩虹、卡通肖像、吉祥年画、甚至放大的艺术字体等等。
虽然画作本身没有章法,作品相对比较质朴,但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多原本普通的乡村,在这种低成本、高成效的艺术加工之下,变成了如童话世界般的绚丽村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拍照、猎奇。
艺术植入提升乡村产业
乡村的另一个构成要素:农业,也可以插上艺术的翅膀。借助艺术包装,很多农产品如大米、水果、食品等,摇身一变成为都市时尚人群热捧的纪念商品,甚至是非常高端的商务礼品。农业的价值在艺术的包装下,从“微笑曲线”的底端跃升到顶端,产业升级得以实现。
台湾的大米品牌“掌生谷粒”就是这样的经典案例。大米,这样一种每日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如空气般寻常可见的廉价粮食,经过精致的包装,伴随着意味深长的煽情文案,成为台湾一种特色礼品。
由此可见,艺术与农民、农业、农村共振起来的模式,是推动乡村发展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
传统观念认为,艺术具有强烈的城市属性,它更贴近于城市人群。
而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艺术乡村建设则是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艺术”与“乡村”相结合,让艺术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产业提升等层面发挥作用,这本身即是一种难得的社会创新。
而这种创新会给乡村带来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