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话,那么,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必须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9月13日,东莞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陆世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文广新局立足部门职能,深入调研,积极探索,把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以突出“四个注重”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文化在凝聚民心、教化民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传承乡村文脉、活化传统民俗、提升服务载体,丰富服务供给,补齐文化短板,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留住乡愁:着力做好历史文脉传承保护
作为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市文广新局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线索2300多条,登录乡村遗产734处,并甄选其中价值较高的459处由市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涵盖了古祠堂、古民居、古书屋、古巷门楼以及红色革命文物等多种乡村文物类型,将275处乡村遗产移交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作为传统建筑保护名录,尽可能将记录东莞乡村传统风貌、凝聚东莞乡村文脉的乡土文化地标保护起来、延续下去,保存东莞乡村历史文化本底。
以乡村文物、红色革命文物为重点,市文广新局持续开展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公布工作,其中,在最近开展的第十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中,将有8处红色革命文物和乡村文物进入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在摸清乡村文物家底的同时,市文广新局积极强化乡村文物安全,通过制定《东莞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市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镇、村配套资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加大乡村文物的抢救和修复力度。实施了中堂荣禄黎公家庙、虎门逆水流龟村堡、清溪东江纵队路东干部培训教班旧址等文物修缮工程,及时抢救一大批濒危的乡村文物建筑和红色革命文物,进一步提升文物资源完好率,改善文物保存状况。
延续乡情:着力做好民俗文化挖掘整理
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加强非遗项目服务管理,促进非遗保护工作与各行业融合发展,以各项品牌活动为平台,深入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一方面完善非遗名录体系,我市3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个项目入选省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我市“国宝级”非遗传承人增加至5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加至44项。另一方面,创新非遗传承活动,我市的非遗文化成为学校课堂教育的常态化内容;举办非遗墟市,开展片区专场、城际专场、节庆特色专场等新形式的专场墟市,打造非遗旅游新专线,增强群众对我市非遗工作关注度;启动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大赛,举办“发现东莞非遗之美”影像展,促进非遗跨界融合发展。
东莞是著名的“粤剧之乡”,粤剧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一直以来,东莞高度重视振兴地方戏曲文化,如鼓励和扶持全市粤剧曲艺项目的创作和业余粤剧团队(曲艺社)的发展,根据《东莞市粤剧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共106个粤剧团队(曲艺社)和5个粤剧曲艺创作项目进行扶持,扶持资金达206万元,有效调动广大基层粤剧曲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带动基层粤剧文化发展。
增强乡韵:着力加强乡村先进文化阵地建设
陆世强介绍,市文广新局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加强乡村先进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以扩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按照中央和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工作部署,到2018年底前实现全覆盖,为村(社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文化服务。切实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促进本地人和外来人口融合的载体作用,落实市财政专项资金2610万元,用于补助全市522个村(社区)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为重点,指导各镇(街)文化馆分馆探索开展支馆及服务点建设,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策划组织活动、扶持业余团队等形式参与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激发基层文化活力,打通总分馆“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品牌共建”的渠道,实现市、镇、村三级联动,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此外,以开展“城市阅读驿站”项目试点建设工作为抓手,进一步丰富完善全市图书馆服务体系。
弘扬乡风:着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近年来,我市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弘扬传统艺术、传播现代艺术、普及高雅艺术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活动向基层下沉,广泛开展培训、演出、展览、讲座等文化惠民活动。其中,市文广新局着力为精品演出进基层注入本土元素,全年安排约25%的场次用于采购本土优秀艺术家或艺术团中的精品项目,以推广本土优秀的剧目,让市民了解并欣赏到本土的艺术创作精品。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共举办精品演出63场,镇街自主演出149场;开办公益文艺培训班102个,招收学员超过3000人,市民艺术大学堂镇街教学点举办培训共275场次。
同时,积极创新文化惠民活动形式,不断强化东莞文化四季、东莞文化年历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的影响力,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推出名师讲堂、专题音乐会、东莞声音歌唱大赛等三大板块近20项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参与活动的市民达5万余人次;围绕全年30个传统节庆日,策划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上半年举办了春节、元宵、清明、世界地球日、五一劳动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其中,清明期间举办的“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东纵薪火”系列活动,设计制作了网络献花平台,吸引了近10万人参与。
对话
科学适当地对乡村文物进行开发利用
记者:留住乡愁,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摸清乡村文物家底、强化乡村文物安全的同时,市文广新局是如何发挥乡村文物的作用的?
陆世强:在遵循保护优先的同时,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科学适当地对乡村文物进行开发利用,将乡村文物的文化传承功能、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文物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打造成为乡村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对分散单体文物,要与村史民俗展示、红色革命精神弘扬、非遗生产性保护相结合,打造成为乡村特色文化空间。对茶山南社、石排塘尾等国保、省保单位集中成片的大型古村落,重点进行分类分级,根据文物价值和级别,进行整体保护、外貌保护、局部保护和活化利用,引进新型业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