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乡村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日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地方规划编制论坛上表示,只有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才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让乡村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30多年工作生涯里,赵华林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先后负责过生态文明建设、宏观经济及战略规划等工作的研究和文件制定工作。他认为,乡村振兴一定要注重生态宜居建设,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
在赵华林看来,乡村振兴要改变农村以前依靠过度消耗农业资源的发展方式,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生态宜居。
在生态宜居方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打造生态宜居乡村,要有正确理念引领、有完美的制度体系、有贴切的人文定位。
如何做到生态宜居,实现乡村振兴?赵华林认为,要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先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赵华林说,过去对农业资源过度地开发和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未来要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健全水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同时,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二是补齐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赵华林认为,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上。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农村发展滞后,最直观的体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城乡差距大,中西部农村发展甚至与时代脱节。生态宜居就要大力投入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网络、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水平,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到农村发展。
三是要把农村环境治理放在重要位置。在此方面,要谨防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杜绝农村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农业生产方面,要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村污染的治理力度。此外,还应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四是要全面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赵华林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而特色小镇是产城融合的新模式,也是乡村振兴的新支点、新载体。要实施“一村一策”发展特色产业,保留乡村独有的文化韵味和生态魅力,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要通过产城整合、惠及群众的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五是因地制宜制定振兴规划。“宜居不宜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赵华林说,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村情千差万别,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民风民俗各不相同。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从实际出发,因县、因乡、因村施策,科学规划,充分尊重村情民意,把留住乡愁村韵放在首位,切忌“一刀切”和“一窝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