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为我国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一系列的国家政策红利的施行落地,使得未来农村会成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乡村振兴的政策大礼包内容丰富,给农民指明了包括共享农场、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各种形式的农业项目,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
加大产业振兴的扶持力度,农民自然十分高兴,但各对地怎样实施落地措施,如何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他们同时又有些担心。这是因为他们在过往农村发展方面是吃过一些亏,有过深刻教训的,他们有话要说:
01,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些假大空的项目
这种事例很多,就以2016年年初国家提出的特色小镇建设为例,出发点是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更好的保护和发扬地方特色产业的目的,国家从政策上和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
很多地方为了得到这些好处,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不因地制宜,盲目上项目搞变通,什么特色产业园、田园综合体、体育基地等都往特色小镇建设上靠,一时间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很多地方还变相的搞成了房地产的圈地行动。
这就使得假大空项目大量出现,可谓是“特色小镇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一时间特色小镇建设泡沫盛行!
为此在2017年年末国家多部门不得不联合下文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规范,实际上是变相叫停了这种无序混乱的局面。
这样的结果只是富了一小部分不是农民的人,不仅浪费了几年发展的时间,还浪费了大量资源,留下了不少乱尾项目。
02,要循序渐进,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
以这几年的一些地方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来说,虽然能结合部分乡村的一些特色,但有的地方引进商业资本进驻时,摊子铺得过快过大,急功近利,不能循序渐进,反而破坏了小而美的原生态田园风光。这样的方式不仅大大推高了建设成本,而且没有考虑市场消费能力,无法维持财务平衡和持续经营,一些田园综合体最终黯然凋敝而破产。
这实际上是一种只重前期建设,轻后期运营管理,妄想一劳永逸,好大喜功的行为方式。
这样的结果不仅使业主的投资受到损失,地方政府还产生了债务,还使很多商业资本不再敢于尝试,失去了突破的勇气和信心。
03,要有特色定位,政府不能大包大揽
一些地方特色不“特”,不能以人为本,政府往往大包大揽。
以一村一品建设为例,不少地方政府缺乏对当地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原有产业基础、区位等要素的精细调研,盲目引进一些别的地方的产品,结果要么水土不服,要么不能充分优化配置当地产业资源,使得理想和现实成了“两张皮”,最终劳民伤财,不了了之。
政府的合理引导和科学规划是必要的,但农民毕竟是一方土地的主人,他们最了解本地的农业、农村,尊重他们的意愿、引导他们参与同样不可或缺。
施行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应从当地实际特点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引导他们参入,因为农民才是最终政策的受益者,这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