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模式有力地契合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是实现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归纳分析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内涵, 结合云南省弥勒市锦屏山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实践, 探索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 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参考。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传统发展模式过于片面化、单一化,乡村建设与农业发展缺乏整合,需以全局性的眼光进行布局规划[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这一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形势下,以全局性、系统性规划为导向的“田园综合体”成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2017年5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逐步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就内涵来讲,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最终形成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模式[2][3]。
1 田园综合体背景与内涵
“田园综合体”最初在2012年由张诚在《田园综合体模式研究》论文中提出,同年我国第1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在无锡市阳山镇落地实践[4]。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5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各省市陆续开展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2018年1月发布的新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使田园综合体受到了新一轮的广泛关注,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条新路径。近年来,各地探索建设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建设路径模式,分别是片区开发模式、产业带动模式、科普教育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5]。纵观田园综合体建设实践,规划设计整体性不够,项目业态与农业发展融合不足,单纯将田园村落作为项目的背景陪衬,农民及农民合作社参与不够充分等是目前存在几个典型问题[5]。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条件、乡土文化各异,因此,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当地原有农民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将生态循环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意农业有机结合,强化“三产”融合和农业体验功能,深入挖掘田园综合体中蕴含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2 弥勒市锦屏山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初探
2.1 项目范围
田园综合体建设地点位于弥勒市西三镇境内,锦屏山风景区西侧。东侧与佛印片区相依,南侧结缘片区相接,北侧与后海景区相邻。龙潭溪由北往南贯穿,总面积约为133.33hm2。
外部地点距弥勒市区7km,外部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西侧有G326通过,东侧紧邻101县道,南侧有弥勒市火车站,外围交通十分便捷。项目昆明市132km,开远县75km、石林彝族自治县30km,泸西县50km、华宁县60km,澄江县80km、宜良县60km、陆良县90km,项目区域100km范围内覆盖人群约831万人。
2.2 建设条件及对策
2.2.1 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弥勒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最高在东山金顶山2 315m,最低在江边河谷870m。弥勒市全年无霜期299d,年降雨量990.4mm,全年夏秋为雨季,占年降雨量的85%左右。年均气温18.8℃,年均日照2 131.4h。年蒸发量1 369mm,干燥度1.4,属半湿润区。光照充足、有效温期长,霜雪日短。雨量充沛与日照充裕的气候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2)地形地貌。弥勒市境内东西多山,中部低凹,地势北高南低,在群山环抱中,形成一狭长的平坝及丘陵地带,山脉、河流趋向多由北向南。项目地位于两座山岭之间的谷地和平坝,有河流自北向南流过,地势相对略平缓,具备田园综合体的立地条件;项目地西片区为山体坡向多为的东南向,项目地东片区为山体坡向多为的南坡及西北坡。项目场地内高程差别较大,纵向高差达131m,呈北高南低的走势,东、西侧向中部河谷逐级下沉,其横向平均高差大约30m左右。
(3)水文条件。项目所在地内龙潭溪由南至北贯穿,两侧山水网状汇入龙潭溪,水流连续不断,水量充沛,可以为基地内部农业灌溉、水景营造提供便利。水系从北向南,自高而下,水流落差近百米,流速湍急,水系与两侧梯田高程较大,人见水而不敢亲水。
(4)植被现状。项目区域内植被覆盖稀少,主要分布在不能开垦且地势较陡溪边和坡边,植物品种单一,植物品种主要为土生的桉树和凤尾竹群系,其余为杂灌,村落内部分布少数孤植大树,缺乏管理。
2.2.2 公共设施条件
(1)周边用地现状。本项目位于锦屏山风景区佛宫文化休闲区内,处于弥勒大佛脚下,属于旅游观光用地。项目区东侧与佛印片区相依,南侧结缘片区相接,北侧与后海景区相邻,周边7km内有可邑小镇、后海特色旅游小镇。其中,佛印片区建筑风格为中国佛教建筑群,项目定位为朝拜圣地、极乐天宫。结缘片区定位为综合服务中心、商业售卖和文化交流与展示,建筑风貌为中国古典建筑群。后海景区定位为“茶文化体验+田园养生+休闲观光”,包括湿地花海、度假休闲、茶文化、养生保健、户外体验、健身养老六大业态,建筑风貌为中国古典宋代建筑群落。可邑小镇主要以阿细民族文化为核心,集阿细文化创意旅游、阿细民族医养、阿细民族商贸、阿细民族养老度假、生态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特色小镇,建筑风貌为彝族民居风貌、可邑古村落。
(2)供电、供水及通讯。项目区供电、给排水及通讯设施完善、便利,供水、供电可对接市政管网,项目排水主要为绿地自排,局部区域设计生态排水设施。电信网络,中国移动、联通及电信等通讯信号已实现项目区全覆盖。污水处理设施等尚未改造完毕。
(3)服务设施。项目区内原有服务设施较少,难以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不同时期建设的建筑,平面分布杂乱无章,竖向层次不齐,毫无艺术视觉美感。水厂和大龙铺建筑群无序建设在两侧坡面上,道路视线一览无余。
(4)施工条件。项目区所在地周边有供电、供水设施完备,可为工程施工提供较好的施工条件。本次施工采用公路交通运输方式,项目区内现有的道路能够满足施工要求。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运输到施工现场。施工用“三材”及其它材料可从当地及附近地区采购,可以满足施工所需。
2.2.3 建设条件分析
(1)绿色资源不足,过境景观形象不佳。项目区植物稀少,品种单一,缺乏季相变化;梯田和村庄建筑间缺少植物群落,道路路侧无隔离林带,水厂和大龙铺建筑群无序建设在两侧坡面上,两侧过境道路对场地内部空间一览无余,整体景观形象不佳。风景资源散置,未成体系。
(2)村落建筑分布无序,特色风貌欠缺。项目区内不同时期建设的建筑,平面分布杂乱无章,竖向层次不齐,建筑外立面缺乏特色,毫无艺术视觉美感。三个村落和水厂基础设施群落建设无序蔓延,成为锦屏山大佛西侧景观疮疤。
(3)水系缺乏规划管理。项目区两侧山水网状汇入龙潭溪,水流连续不断,水量充沛。但从北向南,自高而下,水流落差近百米,流速湍急,水系与两侧梯田高程较大,缺乏系统规划管理和利用,人见水而不敢亲水。
(4)基础设施薄弱,公共配套匮乏。项目区内部道路设施破乱,路网高差大,均为水泥路面,车行不通、步行艰难,山泉致路面常年湿滑。项目区无公共活动空间,各类务配套设施匮乏,游览、休闲、运动健身等功能较弱。
(5)文化特色缺乏提炼,经济水平偏低。项目区历史渊源深远,佛文化、田园文化等文化底蕴丰厚。但乡村传统农业产业与农耕文化遗失,村庄内部缺乏文化氛围,缺乏标志性的景观及文化特色记忆点。另外,村庄居民人均年收入为6 000元,经济水平偏低。
2.2.4 实施对策
(1)景观提升。整合提升绿色景观,营造特色过境景观。以乡土植物为基调,合理搭配植物群落,形成四季鲜明、色彩丰富的优美的观赏效果。考虑气候环境的特点,多种植以耐湿、耐旱植物,创造当地区植物群落的特色形象。整合山、水、林、田等资源,分类设计,营造道路密林植物区、村落景观植物区、滨水湿地景观区和乡土田园景观区等特色植物景观区域,形成生态标志性的景观特色,提升过境景观形象风貌。
(2)乡村风貌提升。分类改造利用村落建筑,提升村庄风貌。对村落建筑进行分类改造,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基于原有基底打造“一村一景”的建筑风貌特色,主动提升村庄景观风貌,营造质朴自然的内部村落风貌,体现村庄的含蓄美,营造山、水、村、绿和谐相依外部形象风貌。
(3)水系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现有水系,在龙潭溪上分级筑坝,增加水域面积,减缓水流速,化险为夷;整合水资源,引水为景,打造标志性水体景观营造亲水宜居,村、田、水和谐相依的景观意境。
(4)完善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园内原有道路系统,打通车行微环线,改善村落通行条件;优化步行系统,改造路面材料,以防滑、耐用的青石板为主铺材料。局部特色景点设置木栈道、汀步等小环线,丰富游览情趣。增加各类功能广场、生态停车场、亲水平台、健身设施、休闲廊架、设施小品等基础设施,以满足安全集散、休闲娱乐等功能;完善项目区水电设施,满足基本的水电供给需求。
(5)提炼文化元素,形成特色乡村景观。重拾故乡文化,并充分挖掘项目区佛文化、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特色。规划设置乡村农业展示区、特色农作物种植区、有机示范农场区和乡愁农业体验区等,发展系列农耕体验活动,提炼农耕文化要素。新建柳树湾、高石坎民俗村、村庄复兴区等,重拾展示各村原有文化遗产,营造平凡朴素的而富有灵气的田园场所,形成特色乡村景观,打造“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旅游产品”的田园综合体,提升村民经济收入。
2.3 设计目标、理念及原则
(1)设计定位。项目拟建设弥勒市第一个以“佛+田园+乡愁”为主题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在营建西南地区古村落旅游标杆的同时,带动田园新经济发展。
(2)设计目标。因地制宜的保护和利用基地现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造营建古村落,促进乡村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打造集农耕体验、创意农业、民族文化创意、田园观赏、乡居、休闲游乐于一体的主体性旅游目的地,营造环境优美、风光独特、生态永续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3)设计理念。佛光照田园,农耕赋诗舍;灵溪悠晚渡,石坎寻初心。
(4)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从村民生产生活及旅游休闲人群实际出发,考虑产业布局、规划布局及景观、道路、配套设施等,满足村民及周边人群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村民生产生活真正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中,促进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2) 整体性原则。以弥勒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标“福地弥勒,休闲乐土”为主题,考虑锦屏山风景区总体发展,进行整体性布局规划。项目区内部整合各类资源,系统布局基础设施和绿地,使得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分布均匀,景观层次分明、整体风貌协调。 (3) 差异性原则。考虑锦屏山风景区内佛印片区、结缘片区、禅修片区、特色小镇等项目的定位、业态特点及景观风貌,实行差异化发展,业态层次布置上形成高、中、低搭配模式,协同发展。 (4) 生态型原则。最大限度保护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构建乡村生态安全屏障。按照生态系统相关理论,丰富物种多样性,植物品种选择偏向于完善食物链吸引昆虫、鸟类等动物以保证动生态系统均衡发展。 (5) 经济性原则。营造低维护乡土植物群落及景观系统,统筹规划设计,规划与建设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选用环保绿色、节能型工程材料,在合理控制成本前提下,力求达到最佳的建设目标。 (6) 文化性原则。发掘挖掘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演绎地域特色,发展体现当地的历史文脉;合理营造独具特色景观空间,体现地域风貌和文化底蕴,建立文化创意、艺术创作田园综合体。
2.4 总体规划
2.4.1 景观结构。
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心、一环、三廊、九区”。其中,“一心”指位于基地核心区域的田园中心集群;“一环”指环以田园中心集群为代表的核心景观的民宿体验环;“三廊”指南北向贯穿景区的东侧、中部及西侧绿色通廊;“九区”指乡村农业展示区、特色农作物种植区、有机农场示范区、迎宾展示区、乡愁农业体验区、田园中心集群区、新建民俗村、村庄复兴区及市政配套建成区。
2.4.2 总平面布置
结合基地现状,藏风聚气,完善现有村庄基础配套设施,新建柳树湾、高石坎两个民宿文化体验村,打造乡村花海及田园展示区,构建生态优良、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的弥勒田园综合体。
2.4.3 交通设计
(1)出入口及停车场设计。沿基地外围道路共设置4处出入口,分别位于基地东侧(1处)、西侧(2处)及北侧(1处)。综合利用基地周边景区现有的后海、大院寺、佛印、结缘等停车场,并在道路中间设置五处小型中转停车点,以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
(2)道路设计。景区共设置四级道路,包括外围车行道、观光车道路、步行道路及田埂作业道路。
2.4.4 重要节点设计
重要节点位于中部核心区域,包括70高石坎民俗文化村、80柳树湾民俗文化村及田园体验中心等。
(1)七零高石坎民俗文化村节点设计。70高石坎民俗文化村位于项目区东侧山嘴边,依偎在锦屏山西脚下,独具灵气。村落以村民记忆中的故乡地名之一“高石坎”命名,旨在追忆“谁人清梦绕山溪,溪水潺潺门前过”的乡愁意境。村落以石材为主要建造元素,营造质朴、自然、和蔼的人居环境。
村落占地约3.33hm2,改田埂,引山溪,建水池,前有菜园,后有果园。村落共分4个层次高程,逐步退台建造在山坡之上。新筑房屋16栋,包括13栋民居和祠堂、村史文化馆、烤烟房等3栋公共建筑。村落内共有问泉、山门、烤烟房、村史文化馆、碧池、祠堂、古井、狼尾花海、梨园、牧场等多个景点。
(2)八零柳树湾民俗文化村节点设计。80柳树湾民俗文化村位于地块西侧河谷地,蜗居在河谷平地,独享一方。村落以土砖、稻草、竹为主要建造元素,营造原始自然,令人向往的世外环境。
村落占地约4hm2,植绿树、筑水坝、建水池、修稻场,前有菜园和瓜地,南有果园。村落自然内隐,绿水绕村,稻香幽谷。新筑房屋15栋,包括13栋民居和文化活动中心、米坊2栋公共建筑。村落内共有桃花渡、响水码头、米坊、吃水塘、稻田、龙潭门、稻场、禅荷池、芦苇浮洲、十里桃花、泥上足球场、文化活动中心、风雨吊桥等多个景点。
(3)田园中心节点设计。田园中心位于整个基地中心地带,是项目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共涵盖良品集市、人民公社、书院学堂、童话忆梦、寒禅音阁等18个观赏体验点。
2.5 旅游及产业规划
建设集田园文化旅游、乡村体验、特色高效农业、低影响地产开发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产业由原来的单纯的农业生产向休闲农业和旅游服务业转变,由生产性农业向体验性农业转变。培育发展以由核心产业带动衍生的健康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并使其反哺核心产业,同时转移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根据体验项目自身的特性与所处的季节性,策划不同的乡愁节事,有利于长效、精准的吸引客源。乡愁节事主要包括烤制烟叶、狼尾花节、插秧比赛、割谷比赛、欢乐打谷节、木船采莲、挖藕、葡萄采摘等农耕体验节事,过年杀猪饭、村长竞选、赶早集市、戏剧表演等生活体验节事,泥上足球、折纸大赛、滚铁环大赛、星空骑士等休闲娱乐体验节事。
图1 4 产业定位
图1 5 产业发展规划
3 结语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背景下,田园综合体作为跨界、融合、创新的产物,是实现质朴的农耕文明、农村文化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相互融合的载体,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创新发展模式,具有广阔的前景。未来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应紧扣创新发展理念,注重全局性、整体性规划,不同地区应结合社会经济实际,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形成与地方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的田园综合体创新建设发展模式。(作者:程岩 周宁丽 祝卫东)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10余年来致力于产业及园区、乡村旅游综合体、农业休闲综合体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专家及政资源。客户遍布全国各地!经手上项目500+例,其中田园综合体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陆河县林中花溪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策划、河间景和田园综合体发展规划、九台区大健康田园综合体策划、北京大兴区爱情海玫瑰园定位及业态规划、恩施硒茶产业园产业规划与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岛农业观光园总体建设规划、国家首批试点项目中国高安巴夫洛田园综合体规划等。
特色业务:田园综合体规划、创意农业园规划设计、休闲旅游农业园规划设计等服务,项目包含现代农业、休闲文旅、田园社区三大板块,主要规划有乡村旅游主力项目集群、田园主题乐园、健康养生建筑群、农业产业项目集群、田园社区项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