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章以砀山县特色小镇建设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的方法,重点剖析了砀山县多个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模式。研究发现该小镇建设路径的三个核心思路:“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集中打造“农业旅游 +”模式;时间空间合理布局。最后通过经验归纳总结,为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参考。
1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
1.1 乡村振兴背景
乡村振兴迫在眉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提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无论是要迎合美好生活需要,还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都必须先解决乡村的发展问题,主要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便集中在乡镇。相较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市中心的居民而言,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为突出,乡镇区域的充分发展也更加迫在眉睫。乡村是一个地域综合体,结合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三大特征,具有文化传承、生态维护、生产生活等多个重要功能。乡镇兴则国兴,乡镇衰则国衰。
乡镇发展空间格局的构建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有利于乡村振兴新格局的构建。无论是特色发展还是生态建设,都需要对当地的地理空间、国土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规划布局,统筹兼顾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1.2 特色小镇
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意见最早由云南等地于2011年提出。云南当地有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打造特色小镇与之相契合。而后,北京也将特色小镇建设摆在规划的前列,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此后,特色小镇在浙江省得到了发展。特色小镇不同于行政划分概念中的镇,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产业园区,其聚焦于具有当地特定的产业,产业相对较为聚集,并且围绕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融合了生产、文化、旅游等功能,同时叠加了社区功能,因此其创建需要提前有一个系统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划。其特点为:在产业方面,独具特色,方向目标明确;在功能上,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在形态方面,小巧且具有生态美;在机制方面,新颖且具有活力。
相较于城市,乡村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究其原因,还在于缺乏现代产业的植入和支撑。一方面,乡村的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的现代化产业也缺乏完备的供应链和竞争优势。基于此,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有不同且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可以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将乡村和中小企业连结起来,向乡村源源不断地注入现代化元素,使乡村的传统产业得以改造升级,资源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 砀山县特色小镇案例研究
2.1 砀山县概述
砀山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最北部,是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的四省七县交界处,黄河更是横卧其间。黄河滋养了砀山县的百姓,酥梨是当地的特色,使得砀山县成为有名的“世界梨都”“水果之乡”。在交通运输上,砀山县与京沪铁路、大京九、连霍高速毗邻,更有 310 国道、陇海铁路贯穿全境,距离连云港也仅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砀山县于 2021 年确立了“三区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三区两地一中心”的“三区”是指: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先行区、全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引领区以及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示范区;“两地”是指: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以及全国康养休闲度假目的地;“中心”是指省际交汇区域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其生产模式主要为“互联网 + 水果”“通航 + 融合制造、维修、会展、旅游”“生态 +旅游”,致力于在“十四五”末建成“四省七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2 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目前,砀山县已经拥有酥梨特色小镇和马术特色小镇两个省级特色小镇,正在建设的特色小镇有玄庙镇的“航空小镇”、良梨镇的“互联网小镇”、唐塞镇的“美梨小镇”等,发展蓬勃,逐渐形成一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小镇体系。
酥梨特色小镇是一个农业生态小镇,于2017 年入选安徽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砀山酥梨的栽培历史已达千年之久,位居中国传统三大名梨之首,也是砀山县民众引以为豪的特产。目前,砀山县百年以上的老梨树已达 6 万多株。小镇在空间布局上遵从“一轴四区”,以文家河的生态景观为主轴,由梨树风景区、民宿体验区、酥梨种植观光区以及文化休闲体验区四区展开,构成特定的空间结构。小镇以产业为根,以生态为基石,利用自身的果林资源,大力发展“花果旅游经济”,打造了梨花湾、文家河生态观光带等旅游景点,进而形成了“民宿 +”的发展模式。小镇年均接待游客150 余万人次,旅游业务总收入达 5000 万左右,为当地提供了 1500 个左右的就业岗位。马术特色小镇是一个生态运动小镇,于2020 年入选安徽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小镇位于砀城镇的黄河故道两岸,规划面积为3.38 平方公里。黄河故道的地质特征独特,为马术运动提供了天然的赛场,被打造成国际顶级的马术耐力赛道,是全国“十大黄金赛道”之一。小镇遵从“一核一廊四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以发展马术赛事为核心,以黄河故道景观长廊为主轴,打造四个马术特色区域:赛事活动区、研学体验区、产业拓展区以及综合配套服务区,逐步形成以马文化为核心的养马、驯马、驭马、赛马的产业链。
2.3 开发条件
2.3.1 自然资源
砀山县是生态名县,自然资源丰富。砀山县北有黄河横卧其间,黄河故道土壤呈砂性特征。中南部有十余条大小河流流经,地势平缓,为小麦、油菜、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便利。砀山县物产丰富,有酥梨、草莓、西瓜、梨膏等特色水果种植聚集区,其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70% 以上,是全国首批的 33 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一。
2.3.2 人文资源
砀山县在千年前被称为砀郡,是秦朝所设三十六郡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故里。自隋朝以来,不断有人在这里扎寨生活,拥有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内置东汉时期修建的大觉寺遗址。砀山县也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有明代大将薛显墓,也有远近闻名的清真寺。砀山县民风淳朴,是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调”“唢呐”的发源地,共有 18 项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2.3.4 交通运输
砀山县区位优越,处在四胜七县交界处,东临徐州,西接商丘,有陇海铁路和 310 国道贯穿全境,无论是水运还是陆运,都非常便 利。 过 去 一 年 里, 其 铁 路 货 运 量 达 30.6万吨公里,运输汽车 1550 辆,农业运输车1267 辆,郑徐高铁以及德上高速砀山段建成通车。目前距离最近的出海口——连云港,仅仅两个小时的车程。
2.3.5 产业基础
砀山县目前共有 17 个产业园区,以镇为单位划分,大致有 15 个镇园区,它们在农业、工业、旅游业、国内贸易等产业上各具特色(图1)。曹庄镇、赵屯镇、关帝庙镇、朱楼镇位于砀山县的南部,有大沙河依次横贯其间,其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其中,关帝庙镇的传统农业尤为发达,目前的耕地面积约 6 万亩,果园的面积约 4.5 万亩,其地势平稳,是砀山县的平原产粮重点区域。农产品主要以小麦、油菜、玉米、棉花为主,其特色的物产有梨膏、草莓、西瓜、酥梨等,经济活跃,发展空间广阔,势头强劲。工业区大致分布在砀山县城区的东部、南部,以薛楼板材加工园、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工业园区。砀山县经济开发区的产业以果蔬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商贸物流、新能源材料以及轻工制造为主,是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薛楼板材加工园已经逐步发展为产、供、销一体化的板材家具产业聚集地。产业园的发展,创造了近9000 个工作岗位。过去一年,砀山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达 254.5 亿元,全县的从业人员共43.1 万人,其中,近 23 万人参与第一产业的工作。过去一年里,农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近五分之一,为 55.2 亿元,作为“水果之乡”的水果产量达 161.05 万吨。工业产品主要以人造板、塑料制品、网络用电缆、服装、罐头、饮料等为主。规模以上的企业达 120 家,全年营业收入共 104.2 亿元。在旅游业和国内贸易上,砀山县全年旅游业收入为 1.2 亿元,游玩人数达 85.3 万人次。在新的交易环境下,砀山县的新交易模式也不断壮大。过去一年,其电商交易额已经突破 60 亿元,入选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 13111.66万美元。此外,交通运输以及仓储邮政业增加值达 12.3 亿元。
图1 砀山县镇园区分布图
2.4 建设路径
2.4.1“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规划是一个持续性的、系统性的协调过程,多规合一也不仅仅是将多个规划简单地合并为一个规划,需要设计者理清各个规划之间的交互关系,使整体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达到效益最大化。砀山县特色小镇建设统筹兼顾了农业生产开发、景点合理布局、土地高效利用、环境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的规划,充分开发土地资源,打造梨园种植聚集区,创建马术赛道,维护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业,从而进一步拓宽产业链。农业生产方面,砀山县在兼顾小麦、玉米、油菜等粮食作物种植的同时,打造水果种植园以及备受市场青睐的草莓、车厘子等水果种植基地。而在土地资源开发上,将黄河故道的砂性土开发为耐力马术的国际赛道,部分区段的赛道与种植园的果树互相交融。如此,借助马术比赛运动事项,种植园也得到了宣传,其农业价值、旅游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济发展、品牌宣传、生态保护、就业民生的多个问题也得到了系统的解决。
2.4.2“农业旅游 +”模式
农业特色小镇植根农村,主要以农业为核心,依靠经济、技术等现代化产业元素的注入,打造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链。砀山县特色小镇构建出“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农业旅游框架,对果园的观光道路进行改造和修缮,建造游客服务中心,规划旅游观光路线,购置新能源公交车,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全面挖掘农业各个时节的效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使得各个果园、采摘园等农产品种植基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带动“农业旅游 + 互联网”“农业旅游 + 民宿”“农业旅游 + 运动休闲”等多个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图 2)。
图2 “农业+”发展模式
2.4.3 时间空间合理布局
农业特色小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特色小镇,农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特点,要求系统规划不同特色小镇的不同时间空间的价值效益。砀山县的酥梨春季开花,秋季结果。砀山县以此为依托,在置办砀山梨花节和酥梨采摘节时,会在空间布局上带动其他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如砀山县多在春季和秋季开展国际马术耐力比赛,利用梨花万顷的盛景,打造“世界梨都”的名牌,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带动周边旅游休闲产业链的发展(图 3)。
图3 赛马场及梨园分布图
3 安徽省砀山县特色小镇协同建设建议
3.1 统筹兼顾,“多规合一”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镇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其发展需要经过系统地规划布局。在考察并深入了解乡村的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的优势资源后,不仅要深入挖掘其存在的特色价值,还应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效益、文化传承与宣传、三大产业的联动潜力等各个模块,对特色发展提前做一个系统的规划布局,使各大模块在发展中合理高效地联动起来,在内在的驱动机制上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3.2 开发“农业 +”产业链
乡村的经济发展多是以农业为核心展开的,打造“农业 +”产业链的发展路径显得更为适宜。乡镇的人口分布中,乡村人口的比重多是占据大部分(表 1、图 4),农业的发展是乡镇经济来源的核心,也是许多特色文化的根源。大部分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地区,其农业发展没有活力,缺少现代化元素的植入。基于此,将当地的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从供给上切入,激发农业生产的活力,或许可以为“农业 +”产业链的开发以及特色品牌的创建和宣传打下基础,从而带动乡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
图4 砀山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城乡人中分布图
3.3 时间空间合理规划
不同地区的地域特征会孕育出不同的生态文化,农作物也会各有特色,或是连绵山脉之上分布着适宜不同气候温度条件的不同种类的橘子园,或是广阔平原装点无边稻田风光,每种农作物四季景色不同,在打造特色“农业 +”产业链时,需充分考虑农作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因时因地制宜地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结语
砀山县成功打造了两个省级特色小镇,其在规划体系、发展模式以及产业布局上有明确的目标和策略,“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以农业旅游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以及恰当的时间空间上的产业布局,使当地的土地、文化、生态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获取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砀山县关于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对具有资源、文化、地域优势以及发展空间较大但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地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者:宋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