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开始,一种肇始于浙江、以区域性空间再造和增长要素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模式——“特色小镇”横空出世,并迅速推向全国。风口之上,泥沙俱下。结合江浙的考察学习和省内的实践探索,亟须精准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冷静厘清思路,否则很有可能把一部好经给念歪了。
其一,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而是创业创新的集聚空间。
浙江的特色小镇,与建制镇性质完全不同,既不来自行政设置,亦非一级行政单元,其空间范围也比建制镇的辖区范围“浓缩”得多,一般规划面积仅有3-5平方公里。特色小镇,虽然名为“镇”,但其属性实非行政意义上的建制镇。小镇规模不宜过大,应是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如果按建制镇的规模来建设,一方面投资体量过大,不好把控;另一方面会与原有的行政管理体系重合,不好区分。创建特色小镇的真正目的在于优化生产力布局,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在一个特定空间集聚。比如,余杭区梦想小镇面积约3平方公里,集聚创业人才近8700名、项目910余个,吸引了阿里巴巴集团总部等,营造浓郁的双创氛围。
其二,特色小镇不是单纯的新农村建设,而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
因为发展空间的限制,特色小镇一般相对独立于市中心,多建在城郊结合部。她能够带动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辐射周边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市文明迅速向农村扩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村、镇再造,是今后湖北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部分村、镇,特别是位于大城市直接辐射区内的村、镇,可以通过村、镇再造演化为特色小镇。我省各地的村、镇中,有一大批这样的特色小镇“预备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田园综合体”概念,提出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商业模式、城乡元素结合、多方共建共赢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由此为重塑中国乡村带来无限想象,也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效路径。
其三,特色小镇不是只盯着文化旅游,而是聚焦“专、特、新、高”的产业特色。
我们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而且是高端产业小镇,在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在首批25个江苏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以培育物联网、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占了一半以上。从湖北省的情况看,正在规划建设的多是文化旅游类项目,而对产业的关注则明显不足。有一些名义上叫产业的,本质上还是旅游。比如健康养生、会议培训、婚纱摄影、手工艺品生产和体验之类的,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都属于大旅游产业或者叫“旅游+”产业的范围,属于旅游业的衍生或配套服务。特色小镇的产业,不求小而全,但求小而精、小而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强,居业界领军地位,至少是某个细分领域的单打冠亚军,如此方能集聚信息、资本、人才和项目等各类资源,形成优势突出的“一镇一品”,使产业成为特色小镇坚实的内功和有力的支点。
其四,特色小镇不是只有产业形态,而是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
特色小镇建设不是一个纯经济行为,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谋划,需要拓展“三生融合”的新思维。“三生融合”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即按照先生态、后生活、再生产并最终有机融合的原则,打造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同时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吸引人才,并同步布局相关的产业链、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圈。只有按照“三生融合”理念打造而成的特色小镇,才能既宜业,也宜居,还宜游,才能形成持续的成长动力与活力。特色小镇的持续聚力发展,还需要全方位和高水平的综合服务。生活服务、生产性服务、各类公共服务等一个成熟城区应有的一切服务,缺一不可。我省一些地方准备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申报特色小镇,但那里只见厂房不见社区、只见新镇不见新人,员工晚上都回到市区去住,园区一片死寂,成为空城。没有人气,特色小镇就失去了生气和灵魂。真正的特色小镇应该是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活力之城。
其五,特色小镇不是新一轮的圈地开发,而是城市更新与再造的契机。
发展特色小镇必然是基建先行,一个特色小镇的基建规模可能达到百亿级,附带而来的还有多重政策支持和优惠。对此,地方政府和地产商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要防止陷入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误区之中。坚持有重点地发展、有条件地发展,一哄而上的结果必然是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科学确定镇建设总体规模,防止工业、商业、旅游、文化等大型项目建设规模过大,坚持集约节约,着力提高单位面积、单位投资、单位人口的产出。还要避免地方政府进行“土地经营”的冲动,防止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可能导致的房地产业对其他特色优势产业的挤出风险。为了消除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的种种乱象,住建部发布通知强调: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特色小镇不需要表面的奢华,需要实实在在的内涵;不需要劳民伤财,需要因地制宜。要克服浮躁、急躁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坚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崇尚品质,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传世精品。
其六,特色小镇不是政府评选出来的,而是市场主体创建出来的。
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小镇创建不是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各类要素有机融合。政府应该做的是做好编制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目前,浙江的每个特色小镇都明确了投资建设主体,由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主要形成了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企合作、联动建设,以及政府建设、市场招商三大模式。在小镇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让那些长于小镇运营管理的专业企业,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得小镇的日常管理资格和业务。入住小镇的企业,依据明确的规制享受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其生产经营活动则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在浙江,特色小镇都是创建在先,评定在后,符合标准和条件后兑现奖励;评为特色小镇的也不搞终身制,实现动态调整。这样才具有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