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印发的《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7%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此次广东省明确,要力争实现不少于600万本省和700万外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比《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目标高出了11.7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了广东省在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方面的信心与决心,最终也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获益。
在为广东新型城镇化规划点赞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在推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过多考虑落户后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敞开户籍大门带来的人口红利和远期收益。一些地方甚至把推进人的城镇化进展缓慢归咎于农民工缺乏进城落户的意愿。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算大账、不看长远”的短视行为,也是一种懒政行为。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督查,督促各地严格按照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系列政策文件要求,研究出台并全面落实推动人的城镇化的相关办法。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还必须强化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互交融,避免城镇化发展的空心化。很多省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今年上半年,陕西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开工了433个项目,完成投资55亿元。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实现一站式便民设施高标准、广覆盖。同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工业支撑型19个镇、旅游带动型5个镇、商贸物流型4个镇、现代农业型7个镇,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四川省在近日出台的《关于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培育创建特色镇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在600个“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中,将重点培育创建100个左右生态宜居、文化创意、科技教育、现代农业、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特色工业等7种主要发展模式的特色镇。
重庆、福建、吉林、河南、贵州等地也结合自身实际,以建制镇为基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发展了一批专业小镇,很好地促进了产城互动、产城融合。
需要肯定的是,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集聚创业创新要素,优化供给体系,推动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也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挥城镇化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不过,特色小镇建设也要注意把握规划和布局,掌握好进度和节奏,警惕特色小镇千篇一律,或者政府大包大揽、盲目扩张、重数量轻质量、“重形轻魂”以及房地产化等不当倾向,努力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聚、传统产业升级、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