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重大尝试!在这个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一系列发轫之举如箭在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功能,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将加速重构,监管模式不断创新。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人们期待,上海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自贸试验区的“试验田”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地服务全国,交出令时代满意的答卷。
扩大开放是国家战略
相对于世界贸易组织(WTO),国人对自由贸易似乎还有些陌生。
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长年奋战在国际市场上的企业对此早有切身体会。
过去4年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是因为WTO框架作用正在消退,中国“入世红利”渐失光环;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加快推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等自由贸易谈判战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这两大体系,国际投资贸易格局悄然发生着变化。
旁观固然不行,那意味着放弃话语权,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参与也非易事,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体系标准很高,要求很严,中国现行的投资管理制度很难与之接轨,改革势在必行。
变局面前,中国要主动作为。
于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运而生。面对“再入世”的国家战略,这里将承担投资制度改革的试验重任,将尝试服务业新一轮开放,也将努力打造“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改革试验是历史责任
在外界眼中,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其意义堪比当年建立深圳特区和浦东开发开放。显然,改革基因是一脉相承的。从深圳到浦东,再到自贸试验区,开放型经济的"脉搏"始终在跳动。但,促进开放的方式已然不同。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制度创新,不是优惠政策。"如今,到自贸试验区咨询的企业常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它清楚地表明,试验区不是为一时一地发展而成立的政策洼地、优惠特区,而是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平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转变,也暗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面临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成本快速提升,环保形势严峻等问题。"宁可速度放慢一些,也要坚决转方式、调结构。"高层的声音振聋发聩。
经济如何换挡升级?用改革的措施激发活力,用创新的办法增强动力是唯一出路,其核心就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更多地靠市场力量去优化资源配置,激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谋划中,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说是又一步"手筋"。
大浪淘尽始见金。围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这里,将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新途径,这是自贸试验区肩负的历史责任。
如履薄冰又任重道远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还没挂牌,期待的目光已很灼烈。
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懊悔自己的动作慢了半拍,如今外高桥保税区范围内可供选择的经营场地已所剩无几;试验区内提供政策咨询和客户落地服务的上海外联发公司,近半个月来天天门庭若市,公司的7个会议室常常爆满,连茶水间都有客户在谈项目;世界轴承巨头斯凯孚则庆幸自己抢占了先机,去年初就把东北亚的分拨中心从新加坡剥离出来,移到了外高桥,新建的27000平米分拨中心将于10月1日启用。
世界在期待上海给出惊喜。但只有重任在肩者,知道这份期待的分量。
更大的开放意味着运行风险水平势必抬升。由于区域内将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等金融创新,监管者是否能及时发现资本转移、套利等行为,从而防止金融失序,就是很大的挑战。
更多的转变意味着管理空白领域需要及时跟进。事先审核制度的逐渐淡化,需要事中、事后监管手段丰富起来,成熟起来,市场才能"放得了",又"管得好"。
更多的整合意味着监管模式要不断创新,真正将这块"试验田"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自由兑换、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贸试验区。
作为制度创新"试金石"的自贸试验区,任重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上海只有抱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慎重态度,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加快开放,才能不负世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