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是辽宁省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时期。辽宁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在运输结构调整、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公路、铁路等运输系统现状,探讨其如何与辽宁省交通运输路网整体布局进一步衔接,融入辽宁省“十五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推动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运输网络提供思考及建议。
一、发展现状
“十四五”期间,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1.1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重点围绕强化主轴、优化走廊、完善通道,基本形成沈阳、大连双核引领的“双核两轴四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先后实施京哈改扩建、本溪至桓仁、凌源至绥中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沈白高铁、沈丹铁路外迁项目建设;加强港口泊位建设,进一步增强吞吐能力,完善集疏运体系;大连北站等大型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运。
在我国“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辽宁省境内“两纵”高铁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和沿海通道)均已建成通车。已通车高铁线路9条,普速干线铁路4条,在建沈白高铁1条。辽宁省路网密度为453.1公里/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为69.1%、69.9%。
1.2 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旅客出行服务品质得到提升,综合交通服务逐步完善。辽宁省实现陆岛联网售票、电子客票全覆盖,现有客运办理站175个,其中高铁办理站60个,开行客车328对。陆地货物流通周转效率得到提升,建成投产铁路货运办理站212个,推动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设中欧班列开行站3个,年开行161列,发送1.8万标箱,全国排名第12位。
1.3 绿色交通发展稳步推进
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和对农田的分割,促进资源节约和集约化利用,积极推广应用沥青温拌、再生等节能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装备,更新发展绿色公交和出租汽车新能源车辆。辽宁省内港口全部完成岸电设施改造工作,港口能源消耗总量、生产单耗及直接碳排放持续下降。
1.4 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辽宁省高等级公路沿线环境整治效果显著,公路危旧桥改造和安防工程逐步推进实施。构建公路桥梁非现场执法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公安交管“六合一”平台对接,实现检测数据实时传输。构建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化体系,建立“1+3+1”港口危险货物安全风险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长效机制;推进辽宁省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开发建设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二、发展短板
与交通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辽宁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仍然存在以下差距和短板:一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度融合不足,存在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等运输方式衔接不畅、效率不高的问题。二是创新发展能力亟需提升,与制造业、农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有待加强。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后劲不足,规划待建项目社会资本吸引力不足,较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三、发展趋势
3.1 充分发挥交通对稳投资、促消费的积极作用
扩大交通投资是促投资、稳增长的有效手段。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动能将持续增强,结构将持续向优,态势将持续向好。着力扩大交通运输投资,引导消费升级并释放新需求,形成促投资、扩内需、稳增长的新动力,增强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作为工农业重地,东北地区有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原材料和产品运输需求大,应规划建设专门的货运通道,大力发展公路、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货运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地区产业竞争力。
3.2 关注交通运输客运服务质量
未来,出行人口基数下降的同时,人口空间分布向大城市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将推动增加快速、高品质的客运出行服务需求,应进一步优化客运运输产品、服务供给结构,提升服务品质,同时关注“银发”出行需求。
3.3 交通运输服务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
交通运输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服务保障。交通运输发展要服务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建立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合作机制,在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提高重点物资流通效率,加强重点物资紧急调运等方面形成跨区域、跨部门保障体系,携手公路、海运打造“北粮南运”大通道。
3.4 持续推动国际国内交通领域合作
推动与周边省份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继续强化四条省际运输主要通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畅通东北海陆大通道,促进运输服务扩面提质,为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提供保障。
3.5 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
交通运输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输服务保障,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应用场景。应加强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3.6 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多式联运软硬联通,推进散改集,推广新型技术装备,多方式促进海铁联运量稳步增长,加快多式联运国家级、省级示范工程创建,推动锦州港国家级示范工程创建取得新进展。同时,积极培育具有跨行业资源整合能力的多式联运经营者,壮大市场经营主体,加快组织模式、业务模式和规则创新,加强辽宁省37家大型工矿企业绿色运输工作。
3.7 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经济稳步增长;完善综合交通运输运行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强交通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四、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
4.1 基础设施网络深度互联互通
进一步优化沈阳、大连公路、铁路枢纽布局,优化提升客运中心站功能布局和货运运转效率,及早建设沈辽鞍城际铁路,实现空铁融合发展。提升东北进入关通道能力,规划秦沈高铁第二通道。扩大普速铁路覆盖范围,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实现陆域县区铁路全覆盖。国家高速公路网在建项目全部建成通车,省际通道进一步完善,国省干线覆盖率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乡(镇)全连通,农村公路智慧管养全覆盖。实现枢纽机场与轨道交通相衔接,一体化高铁客运枢纽实现城市公共交通衔接。沿海港口群和沈阳、大连枢纽机场对外辐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4.2 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提升交通物流全要素生产效率和整体服务效能,加快公路、铁路专用线建设,促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现交通物流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提升旅客出行服务品质,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多式联运工程。打造以客运站为中心的综合客运枢纽,基本实现“零距离”换乘,枢纽机场、重要港区和省辖市基本建成“无缝衔接”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体系,客运枢纽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全部实现无障碍化。
4.3 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
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大力培育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基本建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4 节能降碳引领绿色交通转型
充分挖掘综合交通运输节能降碳潜力,推广应用低碳高效运输装备,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运输结构调整,使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合理增长,主要城市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4.5 健全综合交通应急保障体系
深化完善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建成一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项目。安全应急标准供给充分,标准体系动态更新及时,交通运输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支撑行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国防交通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国防交通平、急、战三用保障能力,实现国防交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均衡发展与深度融合。
五、结语
为充分发挥辽宁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作用,需持续推动客运高速建设,探索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提升大宗物资运输能力,进一步拉动解决企业“最后一公里”物流运输难题,释放运输潜能。形成陆、海、空接续运输能力,促进辽宁省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资源更加集中,对沈大双核经济体起到区域带动作用,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作者:何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