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全球资源环境供给短缺、我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增长缓慢疲软、发达国家多方打压、发展中国家凭借成本低廉优势不断追赶的巨大挑战。文章首先提出了空间发展均衡理论、流空间经济网络节点源汇空间组织理论、创新链—产业链空间收敛理论等新的学术思想,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明确了营造发达地区发展新动能和培育欠发达地区发展增长极并重、更应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近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途径的战略要点。
一、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的新理论探索
早期阐释区域经济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重要的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空间经济集聚—辐射—分散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空间公平理论等[12]。这些理论很好揭示了地区比较优势竞争力、区域之间经济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产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等产生的机理及其作用的机制。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有3个方面的理论性思考可作为未来指引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1)空间发展均衡理论的阐述。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之所以区域差距缩小最终形成区域发展均衡状态,核心驱动力是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势能驱使各种生产要素空间重新配置,以形成区域经济均衡的稳定态,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在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的新形态下,在人类生活福祉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进入稳定态,而稳定态不仅仅是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有两个新近出现的现象可以佐证这一判断:
① 人们在做A (经济收入高但生态环境差)、B(经济收入低但生态环境好) 两地生活工作地抉择时,假设其他条件均已具备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总存在一些人愿意选择B地,这说明生态环境质量的差距弥补了经济收入水平的差距,导致均衡的原因是生态环境与经济收入综合效益的均衡。
② 大量农民工从务工城市返乡就业生活的时机,并非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消失,而是城市收入水平依然高于乡村地区,但农民工顾家、亲情、恋乡等社会收益发挥了作用,也就是说经济收入与社会收益的综合效益在城乡两地形成了均衡,农民工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的势能为零。空间发展均衡理论正是扭转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均衡理论局限在经济差距的偏差,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的差距作为区域发展格局趋于稳定态的势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应当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均衡。这一理论的战略和政策价值在于,不同地区可能在经济、生态和社会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发挥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都可作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政策改革的指向要实现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价值化。
(2)流空间经济网络节点源汇空间组织理论的思考。当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类生产要素和各类产品商品的流入流出使每个区域成为源、汇节点[15]。无疑,节点发展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努力扩大生产要素流入的汇的功能、增强各类产品商品流出的源的功能。从地理的视角而言,这样的发展目标追求必然导致两个重要的地理过程发生:① 汇的功能的提升必然导致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加工生产所需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当节点成为面向全球的世界级城市时,通常所需的加工生产空间至少是一个城市群的体量;② 源的功能的增强必然导致对外覆盖的市场面不断扩大,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随之增强。这两个过程的复合就得出了流空间经济网络节点源汇空间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即:要成为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世界级城市,就要努力增强汇聚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生产要素的能力;与此同时,必须培育城市群作为加工利用汇聚的生产要素的空间,通过商品产品销售到更大的市场产生影响与控制力,反之亦然。在开放系统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现代化,要着眼于全球生产要素和全球消费市场,在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控制力高地的同时,实现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的区域发展均衡。
(3)创新链—产业链空间收敛理论的讨论。以往创新链和产业链未必在空间上是耦合的。很长一段时期,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带实现产业化过程的。美国硅谷的出现改变了美国西海岸科技创新成果在东海岸实现产业化的空间格局,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的出现扭转了北京发展战略并极大提升了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的比例。体制机制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珠三角地区,也意识到当地科技创新是其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培育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链—产业链空间收敛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讨论其形成机理,主要是空间的临近性便于学习型社会的成熟,便于创新的供给侧和产业的需求侧双方更便捷沟通,便于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创新聚焦有限目标实现快速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最终打造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且高效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这个理论思想的政策启迪是要统筹布局创新链和产业链,脱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是没有生命力和前景的创新链;脱离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链构建产业链,也是没有竞争力和未来的产业链。当然,着眼于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进行的创新体系建构,则是在另一个空间尺度上讨论的问题。

二、“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的要点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目标也是路径,只是不同发展阶段侧重不同而已。面向 2035 年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① 尽可能发挥发达地区发展潜能并营造新动能,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与此同时,增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② 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开辟新赛道和培养增长极;与此同时,增强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支撑能力。到2035年,在显著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同时,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共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第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十五五”时期到203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大于机遇的一个不平凡的发展阶段。综合分析发展条件,以区域协调发展新理论的思考为基础,
① 要适应全球化新趋势和把握我国双向对外开放格局的新优势,将提升东部发达地区增长能级和培养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动能并重起来;
② 要统筹布局新质生产力和引导新型工业化进程,既要在东部发达地区着力以增量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集聚发展,也要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基于相对比较优势特色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 要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实现“双碳”绿色发展目标的要求,重新审视各地自然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价值、文化资源优势和战略区位条件,把重构地方产业链同在全球产业链中提升地位相关联;
④ 要以发展需求为牵引驱动我国科技创新在抢占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的同时,强劲有效地支撑我国各地产业链和经济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我国在“十五五”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面对2035年的区域协调发展则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能否见效、见效如何,取决于科技创新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主驱动力作用发挥的成效。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必须优化供给侧,必须扩大市场,必须提高竞争力,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性比发达国家更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创新是救中华民族规避或跳出中等收入困境的根本出路。为此,要处理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一般规律和因地制宜实现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关系,在发展时序、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中,形成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相契合、良性互动且协同提升的创新模式,建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区域模式。要处理好全社会共同责任与科技界主体责任的关系,全社会都要履行创新驱动发展的共同责任,优化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做到创新驱动发展无死角,真正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处理好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与国家资源直接投入的关系,政府力量在创新驱动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和错位,还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处理好创新人才的价值取向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科技工作者中营造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核心价值观的科技创新文化的同时,建立多作科技创新贡献就能够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多取得成效就能够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的机制。(作者: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