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国内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大国博弈的广度和烈度不断上升,我国经济逐步进入到了产业结构性调整、供给结构性过剩、预期增长可能减缓的阵痛期。在上述背景下,“十五五”不仅将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五年,也是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多项改革任务的攻坚期。因此,如何在下一个五年发展周期内客观分析发展风险与阻力,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从容应对发展挑战,合理制定、谋划各项举措与工程,高质量实现“十五五”的发展目标,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点和难点。
“十五五”规划七大焦点
焦点一:准确研判产业趋势,找准实体化市场化转型路径
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准确研判产业的发展方向,是谋划好“十五五”的重要基础。通过综合运用波特五力等理论模型,并结合当地实际,把握未来五年的发展机遇,规避主要经营风险,立足于“背靠政府、面向市场”,做出合理的资源配置。国内经济从“投资驱动”模式向“要素驱动”模式转型,虽然高技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关键技术受制于西方国家的风险。同时,国内各行各业正朝着个性化、AI化、体验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新消费和新应用的场景不断涌现,为实体化市场化转型提供重要指引与参考。
焦点二:综合运用PDCA模型,复盘“十四五”发展成果与不足
运用PDCA模型对“十四五”战略周期内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举措的完成情况评估。通常情况下,被评估单位内部人员不难发现问题,但在关键问题诊断和归因分析时,容易会受限于已有经验、领导意见和个人面子等因素,难以对一些关键问题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因此委托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对“十四五”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完成情况、发展短板与不足等复盘评估,并对“十五五”前期战略适配程度、衔接性开展客观评估,结合现阶段及未来对自身影响较大的宏观环境、行业变化等因素,进一步研判面临的风险和机遇,制定相应举措。
焦点三:立足于创新驱动,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涵的新动能
国家发改委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规划的研究重点,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战略任务、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中充分考虑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因此,应聚焦于以新质生产力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着力规划技术突破快、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型支柱产业;探索研究以地方国企为载体,培育新型支柱产业、构建竞争新优势的发展路径、重点工程及其他相关建议。地方国企可以通过SWOT模型分析其自身的竞争优劣势,思考“十五五”发展路径,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新能源、储能、先进制造、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的发展蓝图。
焦点四:深化全局观念,谋划服务对接上级战略的载体与抓手
地方国企应以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重任,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要素比较优势,推动地方动能转换产业升级,避免产业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发展。以上级单位“十五五”规划为指导,深化全局观念,谋划服务对接上级战略的载体与抓手,设计以价值创造、业务协同、平衡有序为特质的多元业务组合和重要工程。同时面对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在业务选择和业务模式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分散风险,化解业务组合中的“风险共振”。
焦点五:合理制定战略目标,突出国有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
“十五五”规划的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外部环境、要素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风险防范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约束条件,细化并制定主要及分项的发展指标,合理设定年度及2030年的目标值。目标体系应兼具控制性与灵活性、长期与短期目标结合、保障与压力并存、硬性指标与软性指标相结合,并以突出国有经济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为主要特征,推动地方国企在地方产业链的引领示范和支撑作用。
焦点六:科学构建组织保障,确保“十五五”战略顺利实施
组织是“十五五”战略执行的基础载体。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和日益精细的专业化分工,要求组织能够敏捷响应环境需求又能平衡风险,同时组织后台中高层能够提供管理赋能和资源协同支持。对于多元化产业的组织可能会面临产业板块发展成熟度差异较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于各产业板开展差异化的SWOT模型分析,根据各板块所面临的风险与机遇,在总体发展战略的既定框架内,分类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战略,以确保“十五五”战略的高质量实施。
焦点七:利用OGSM模型,实现自上而下层层解码既定战略
利用OGSM模型(即“目的”Objective、“目标”Goal、“战略”Strategy、“评估”Measurement)研究并设计系统的目标计划和科学的战略落地机制来确保目标顺利实现。“十五五”战略实施阶段,需要将发展目标指标、路径思路、关键举措有效传递至组织各层级,使战略一层一层向下渗透、贯彻到最底层,每个层级、每个个体都能裂变出各自五年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