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背景
本规划是依据《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南京市“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首次编制的南京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旨在分析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背景、态势,提出“十四五”乃至远景时期南京市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落实国家海洋强国和江苏省向海发展等重大战略。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二、主要内容
(一)南京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区位条件方面。南京是特大城市,江苏省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南京虽然不临海,但具有“沟通东西、衔接南北、拥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产业基础方面。海洋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15-2020年,南京市海洋生产总值由534亿元增长到728.8亿元,年均增速为6.4%。
港航资源方面。南京是全省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南京段占全省长江干流岸线23%。随着长江口到南京的431公里12.5米深水航道正式全线贯通,南京成为最深入内陆的国际型深水海港,是长江流域最直接、最快捷的出海口。
科教资源方面。南京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科研基础深厚。全省的海洋教育科研机构主要在南京。2020年,南京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涉海单位占全部涉海单位的比重达28.8%。
文化资源方面。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位于南方的港口城市。2012年12月,南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被列入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管理基础方面。2020年6月,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综合计划处增挂“海洋经济处”牌子,牵头负责全市海洋经济促进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南京市海洋经济活动单位名录核实,并初步落实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和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
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海洋经济总量偏低,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二是海洋产业布局不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三是海洋科技创新不足,“产学研用”未能实现有效聚合。四是海港枢纽功能不强,综合枢纽城市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五是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全市海洋经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
(二)南京海洋经济目标定位
南京市的海洋经济远景发展定位为“一城市、一高地、一平台”,即:打造向海发展、陆海统筹的海洋经济示范城市,打造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的海洋经济创新高地,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内陆的海洋经济服务平台。
在发展定位的指导下,我们将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外合作、开放发展,省市联动、共谋发展”的原则,实现海洋经济更具实力、科技创新更具动力、开放合作更具活动力、公共治理更具效力的发展目标。至202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速6.5%。
(三)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全力打造“一带驱动、多片集聚、全域协同”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四)海洋产业发展具体路径
一是大力发展江海联动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提升枢纽能级,打造最深入内陆的江海联运的海港枢纽;推进多式联运,大力发展公铁水联运、江海河直达等运输方式;优化航线航班,重点推进近洋航线新突破;推进高端航运服务,实现全省港航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二是大力打造陆海统筹的海洋先进制造业。推进海洋船舶工业转型发展,着力提升船舶设计制造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水平;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加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攻关;推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突破发展,加快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推进海洋相关产业低碳发展,积极推进海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三是大力培育向海发展的海洋现代服务业。前瞻培育海洋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应用、区块链等新兴软件在海洋经济领域的运用;大力促进海洋金融服务业,满足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资需求;特色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讲好南京“海洋故事”。
(五)下一步具体工作推进举措
一是建立海洋经济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南京市海洋经济工作专班,市、区党委、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力推进海洋经济工作。
二是建立海洋经济调查监测体系。掌握南京海洋经济“家底”。
三是建立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体系。有效整合涉海高校、科研机构、涉海企业等创新资源,构建产学研用、协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四是建立海洋经济单位联络体系。建立企业常规走访联络服务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升服务效能。
五是建立海洋经济配套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专项政策,加大资金、资源和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