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四五规划专题 > 相关动态

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建议出炉,科技创新地位显著增强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1-01-13  点击: 910次
  近日,全国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陆续通过,本文整合了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等省市"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内容

  近日,全国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陆续通过,本文整合了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等省市"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内容,供参考。
 

  北京市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10.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制定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建设科技北京。办好国家实验室,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推动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布局建设,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纳米能源、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统筹布局"从0到1"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聚焦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关键设备、新材料等短板,完善部市合作、央地协同机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绿色通道。

  推进"三城一区"融合发展。进一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研发能力,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发挥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作用,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进一步突破怀柔科学城,推进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建成运行,形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进一步搞活未来科学城,深化央地合作,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引进多元创新主体,推进"两谷一园"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进一步提升"一区"高精尖产业能级,深入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承接好三大科学城创新效应外溢,打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强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带动作用,设立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推动"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30条"等落深落细。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升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能级。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支持在京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起和参与全球重大科学计划,办好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国际性科技交流活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落实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积极培育硬科技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上海市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二)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做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敢创世界和未来之新,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源源不断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突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需求导向,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加紧布局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和参与实施一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重大科学问题前瞻研究和重要基础学科专业建设,下大力气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原创成果,推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应用场景和公共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快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优化基础研究领域多元投入方式,深化对高校、科研机构"放权松绑",依法坚持和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强化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分配激励,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创新载体,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重庆市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使重庆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8.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发挥好创新引领功能,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等落地,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推动中国科学院等在重庆布局科研平台。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植入更多科技、人文、绿色元素。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强化各类科技园区支撑作用,推动全域协同创新发展。

  9.加快培育创新力量。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创新高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好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发展。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引领作用,引导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深入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10.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办好重庆英才大会和"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体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科教结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健全完善激励各类人才在渝创新创业支持举措。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庆经开区等集聚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促进"一区两群"人才协同发展。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1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推动形成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持续办好重庆国际创投大会,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建设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筹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天津市

  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四、坚持创新引领,协同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12.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积极融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谋划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高标准筹建天津市实验室(海河实验室),打造全国先进的科技大平台集群。着力推进基础研究,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支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生物制药、组分中药等前沿和优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打造更多天津版"国之重器"。

  13.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科技创新平台链条建设,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强化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打造"雏鹰—瞪羚—领军"和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高精尖企业集群。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

  14.加快培育创新生态。坚持"以用立业",建设若干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推动项目、技术、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着力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自主权,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推行科研项目"揭榜制+里程碑"等新机制。壮大天使、创投等基金规模,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建设中国(天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强化知识产权培育应用,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着力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

  15.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在全市创新格局中的引领作用,培育"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等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创新标志区。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等未来产业引领区。完善"一区五园"联动机制,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津南海河教育园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天津智谷"。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
 

  广东省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锻造长板与补齐短板齐头并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加快推动科学技术现代化。

  7.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创新强省行动纲要,以深圳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形成更多从"0"到"1"的突破。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进全省实验室体系优化升级,推动省级创新平台重组整合。对标世界一流建设一批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应用型科技大学和前沿科学中心,推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8.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围绕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实施重点领域科技专项,加快在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着力在第五代移动通信、超高清显示等领域锻造长板,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布局,抢占战略制高点。

  9.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高水平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施税收优惠。

  10.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制定人才强省建设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增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培养能力,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把握全球人才流动新趋势,优化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完善人才优粤卡制度。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体制,加快形成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健全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科技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

  11.系统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和科技奖励制度。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揭榜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政策,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创新文化。
 

  江苏省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

  二、进一步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大幅提升创新力、竞争力、控制力,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八)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围绕支撑国家实施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全面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能力,增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江苏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制度创新策源功能和创新要素集聚功能,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江苏省实验室,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平台作用,在新材料、生物医药、通信网络与信息科学、空间天文等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争更多平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以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为牵引,在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移动通信、量子科技、航空、软件、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以实体平台和具体项目为纽带促进产学研合作,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在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上取得一批实质性成果。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支持领衔科学家实施一批长周期、高风险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坚持开放创新,深化拓展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营造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生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集聚一批"高精尖缺"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跨专业实干型人才,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海外人才飞地、离岸研发中心,集中力量建设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机制,建立省级中试孵化母基金,完善中试保障和运行机制。修订江苏省科技进步条例。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赋予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增强全链条系统保护能力,建设一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试点示范园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浙江省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二、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加快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完善全域创新体系。

  6.加快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实施"鲲鹏行动"计划,大力引进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加强重点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办好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人才评价自主权。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建设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知识更新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队伍。

  7.集成力量建设创新策源地。深化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等计划,率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建设创新策源地,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宁波甬江、G60(浙江段)、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等科创大走廊建设。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新型实验室体系,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力引进大院名校,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8.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初创型成长性科创企业发展。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知识产权联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平台体系,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建设全球技术转移枢纽。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推动工业强县省级高新区全覆盖,探索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

  9.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更大力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扩大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持续稳定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科技金融创新,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湖北省

  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四、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高"钱变纸"、"纸变钱"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11.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全省区域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要素配置,以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重大创新平台为支撑,提高体系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构建融通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提升湖北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地位。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各级各类高新区开发区等创新生态圈。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争创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支持襄阳、宜昌等突出比较优势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开展跨区域创新合作,深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12.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接国家需求,聚焦我省重点支柱产业高端领域、关键环节,突破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和整体发展。围绕"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现代农业等,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临门一脚"关键技术产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方向,在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生物育种、前沿材料、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海洋科技等领域加强前瞻布局,培植先发优势。

  1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发挥企业家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集成、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加快各类"双创"平台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企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14.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围绕产业培育人才、引进人才,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集聚更多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梯队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留鄂就业创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人才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引导人才到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服务。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

  15.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优化科研经费使用机制,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扩大高校院所科研自主权。完善科研评价和科研诚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

 

中机院立足于产业规划10余年,总结“十三五”成果与问题,认清新时代发展特征,深入领会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有关指导政策的基础,结合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细致研究,编制出专业、严谨,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课题研究,现面向全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服务。600+专家团队,200+相关五年规划案例。如:

泰州医药高新区发改委“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共8个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十四五”规划前期13个重点研究课题
西藏昌都新区就“十四五”规划
梅州市开展“十四五”营商环境课题研究调研
南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安宁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安宁市“十四五”推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激发民营企业市场活力的对策研究
安宁市“十四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思路对策研究
安宁市“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
安宁市“十四五”期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路径和举措研究
安宁市“十四五”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规划
......................................................................

上一篇: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制定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下一篇:郑州:市政府就“十四五”规划纲要 和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