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以下简称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稿)。规划《建议》稿按照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根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进一步高举对外开放的大旗
五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对于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8月24日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已经做了更加详细的阐释。会议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会议做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的重要判断。
尽管如此,五中全会依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据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10月3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这种变化,主要有两个重要表现:一个是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这其中有许多的新机遇、新挑战,大机遇、大挑战;另一个是要辩证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因此,规划《建议》稿提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规划《建议》稿充分肯定了“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是“”期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之一。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指出,我们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要做的事情很多,千头万绪,有三件事情特别重要,就是改革、开放、创新。同时,他特别强调了“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于<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以下简称规划《建议》说明稿)在介绍规划《建议》稿起草的主要考虑时指出,“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规划编制的五条原则之一。
规划《建议》稿在拟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强调,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明确“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和“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也是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中的两个。
规划《建议》稿描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新”目标之一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其中包括“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是,“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高水平对外开放仍是重头戏
规划《建议》稿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中提出对外开放的具体目标是: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具体工作部署有:一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
二是推动共建“”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中机院
www.reportway.org 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推动G20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规划《建议》稿正式公布次日(11月4日),总书记即在第三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拟在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等四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举措。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国内外对加快金融开放呼声较高的背景下,规划《建议》稿强调要“稳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反映了中国政府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保持头脑清醒冷静,坚持了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因为,一方面,我国金融开放与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难以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自身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如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等),避免急于求成;再一方面,下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更多取决于市场接受和认可,政策上过于高调“口惠而实不至”。况且,既稳妥又慎重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不影响我们在时机成熟情况下,创造条件、适时推进相关工作。
开放的“双循环”贯穿始终
规划《建议》说明稿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同时,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韩文秀在10月30日发布会上对此进一步阐释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经济是一样的,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这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他还表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说层层要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
规划《建议》稿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与开放的“双循环”相关的具体工作部署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当然,关于“双循环”的内容不仅于此,而是在许多领域都有涉及。
规划《建议》稿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中,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强调坚持“四个面向”,其中第一个“面向”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对此,科技部部长王志刚10月3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技自立自强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一脉相承的,但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因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借鉴更多的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国科技成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为此,规划《建议》稿进一步提出: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方面,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规划《建议》稿在“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推进金融双向开放。
规划《建议》稿还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提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越是开放越要强调安全
规划《建议》说明稿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因此,规划编制的五个原则之一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
规划《建议》稿在拟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中,有两个原则都与“安全”有关。一个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另一个是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为此,规划《建议》稿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做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规划《建议》稿在对“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工作部署中强调: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规划《建议》稿在“加快发展,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中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规划《建议》稿还在“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提出,要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10月24日,央行行长易纲在外滩金融峰会上进一步强调,在加快开放的同时防范风险,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建好各类“防火墙”,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使监管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规划强调“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而这次只提及“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对汇率只字未提。这或许表明,近年来经受各种极端事件冲击的考验,央行基本退出外汇常态干预,回归汇率政策中性。近期,中间价报价机制中“逆周期因子”已被淡出使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发挥汇率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中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已成为基本共识和日常工作。日前,易纲行长再次重申了要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另外,中还强调“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而此次规划中却只字未提。这或许有以下两点考虑:一个是规划《建议》稿在其他部分提到了推动金融双向开放、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赋予自贸港更大改革自主权等重点任务,这本身就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包括金融服务和金融交易的开放,以及交易的自由和汇兑的自由)的重要内容;另一个是近年来随着境内放松资本外汇管制,扩大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正从离岸驱动转向在岸驱动。一定意义上,人民币可兑换与国际化已经融为一体。故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实也就部分相当于稳慎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