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底召开,将涉及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看,有如下一些变化或趋势,需要在“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中重点关注:
第一,面对更具挑战性的外部环境以及潜在增长放缓,预计新的五年计划将不再强调、甚至降低GDP增长目标,但民生及社会目标将会强化。至少在未来两年,全球和中国经济将受到疫情明显影响,这将叠加国内本已存在的经济放缓趋势,对今后几年的中国经济带来不确定性。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第二,财政压力与财政扩张政策的矛盾将会激化。近几年国内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明显上升,而疫情影响对国内财政困境几乎是一记重拳,会造成部分地方财政“瘫痪”。要执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财政有能力继续扩张,但地方财政则无力扩张,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会形成“瘸腿”效应。因此,如何平衡财政压力与发展需求,一块钱做出两块钱的事来,是地方政府面对的一大难题。
第三,全球供应链将会出现“短链化”、分散化,顶层设计将更多聚焦以“双循环”为主题促进内需及结构改革。逆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供应链的重构。疫情之后,全球经济将出现衰退,各国将谋求更多的“经济主权”,把生产部门掌握在自己手里,过去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将会变得简化、短链化,分散到各个国家或者区域。这对国内产业界将形成普遍冲击,部分地方和产业界将被迫重新考虑产业布局,要更多基于国内市场来构建“内循环”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聚焦以“双循环”为主题促进内需及结构改革。
第四,将继续注重金融和房地产板块的环境保护和风险控制,也可能通过户口和土地改革推动持续的城镇化,通过促进中小企业招聘及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以支持内需。各地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消费与服务,并在其中找到新的增长点。疫情之后,各国将鼓励产业回流,加强产业控制以增强产业安全,同时牺牲一部分产业效率。各国的内部市场将更加重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将会加强,发展服务业、加强公共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将变得更加重要。过去的“产业政府”、“城市化政府”,将会让位于“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将为此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