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塑、我国新型城镇化格局加速形成背景下,产业升级迎来新机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将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要素,与之关联的产业组织方式、载体形式也将随之转换。站在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如何勾画“十四五”产业规划蓝图?
一、产业规划重点
展望“十四五”,在制定产业规划、编制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关键词。
1、绿色转型
随着“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的展开,近期“绿色转型”成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在“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任务。“十四五”规划应把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转型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坚持绿色转型也符合习近平主席也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服务贸易(外包)作为天生具备“绿色”优势的产业形态,将会在“十四五”时期对于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和调整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服务贸易(外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会是区域/城市在“十四五”产业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点任务。
2、数字经济
有预测,到2025年,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海洋经济和绿色经济等五大经济形态将占我国GDP比重有望超过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如今,“十三五”已经进入尾声,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意见雏形。展望“十四五”,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正在加速重塑,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并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融合度越来越深。我国2018年的数字经济规模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国家。随着全球各国对数字经济布局速度的加快,“十四五”时期或将决定我国是否能够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浪潮中,掌握全球市场主动权和话语权的关键时期。
3、创新融合
“创新”是“十三五”时期的产业发展关键词,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激励产业进行突破实现转型和升级,而在“破”和“立”这个问题上,除了具备创新思维,还需要懂得融合。展望“十四五”,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将会持续进行优化和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深入推进,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之下,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应更加注重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创新融合产业体系。
4、开放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同样,“十四五”时期,开放和转型不只是民营企业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也是相关主管部门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宽松、开放环境需要努力的方向和准则。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动和深化,全新对外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营商环境,需要更加精准细致的政策扶持,也需要更加强有力的减税降费举措。因此,城市/区域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着力扩大开放,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为企业打造更加开放的平台都将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和开放,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推动我国产业经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产业规划逻辑
新时代的产业规划逻辑:
三、新产业投资机遇
高科技经济:新技术革命带动的新技术和新产业投资机遇
四、产业突破方向
(一)沿着“五年规划”的轨迹寻找产业突破方向
1、制造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从历次五年规划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制造业的成长轨迹。
“十五”计划时,面对即将加入WTO的形势,我国首先选择将制造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空间在“入世”后进一步扩大。“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将原材料工业、轻纺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建筑业等作为优化升级的重点。
“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工业发展的重点。提出了加速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提升汽车、船舶、数控机床、输变电等在内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到了“十三五”时期,高端装备制造成为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强调智能制造的培育推广,以及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可以看出,从“十五”时期的劳动密集型初级制造业,到“十三五”时期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我国制造业研发与创新的含量不断提升,现代工业体系也愈发完整,在国际分工中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十四五”时期,制造业仍将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点,继续夯实制造业基础,巩固和放大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十五”计划起,国家开始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十一五”规划拿出了一章的篇幅阐述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则正式提出重点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了“十三五”规划阶段,不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含和外延更加丰富,还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的目标。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仍将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努力方向,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3、专业化、高附加值、高品质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在“十五”之前,我国服务业的总体比重偏低。“十五计划”提出“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旨在提高服务业的占比。经过20年的发展,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已经趋于合理。“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可以预见,专业化、高附加值、高品质仍是“十四五”时期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二)沿着产业发展趋势寻找产业突破方向
“十四五”时期,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在谋划产业发展时,可以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1、技术突破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回顾三次工业革命历程,产业结构的颠覆性改变无不伴随着重大技术的突破。新技术一旦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将对社会需求结构产生明显的改进,使价格高昂的“奢侈品”变成价格低廉的“必需品”,从而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例如,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的降低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成本,而5G的发展将带来相关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一方面,着眼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未来五年的突破性技术包括5G、物联网、人工智能、石墨烯、量子科学、基因工程和可控核聚变等七大技术,与之对应的,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等,将是我国“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集成电路、芯片半导体等受制于国外的关键技术正处于缓慢发展期,为我国自主可控技术的赶超提供了机遇。因此,抓住科技领域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相关技术的赶超,也将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产业突破的重点方向。
2、空间突破
地理空间大幅拓展,也是新的产业赛道孕育的机会。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辟了连接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的航线,实现了发展空间的大幅突破,从而由一个偏居一隅的欧洲小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随着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空间将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也将孕育海洋经济、太空经济等新的产业机会。
3、制度突破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历程,制度创新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释放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农业大发展,明晰的产权制度改革带来工业化发展,房产证制度的推出带来了房地产的繁荣,股权分置带来了资本市场的大发展。
面向未来,随着前期改革红利的减弱,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十四五”期间,随着一系列新的制度突破,特别是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及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将为一些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4、内需突破
内需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18年,我国人均GDP约为9768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上中等收入经济体水平,如果按照6%左右的增长速度推算,到“十四五”末,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2000美元,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随着人均GDP的上升,高端生活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高端生活性服务业将在“十四五”期间获得较大的发展。
5、发展环境突破
对于城市而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发展环境。除了基础设施、空间设施、生活设施等硬环境外,政策、资本、人才等软环境也尤为重要。“十四五”期间,区域产业的竞争将由单个产业的竞争、产业链的竞争演进至产业生态的竞争,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强链、补链、延炼”,更需要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也应注意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和完善,通过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创造产业发展的最优环境,形成有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