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该地区现状创新能力与潜力分析,为了提升地区整体创新能力与潜力,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进行如下思考:
优先加强产业创新要素集聚
该地区现状的整体创新水平和要素集聚能力如何,从各项中小类指标评价来看,主要应针对创新产业集聚和创新支撑条件改善两方面进行提升。在创新产业集聚方面,应根据各市创新产业与企业发展特色,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坚持数量扩张与创新能力提升并重,把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培育引领型创新企业,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优化科技企业创业孵化育成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
在创新支撑条件改善方面,应以建设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环境为主要发展目标,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圈,营造活力开放的生活圈,维育绿水青山的生态圈,并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推动四市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提升,塑造高品质创新环境,吸引创新要素的集聚。
重点提升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该地区现状科研基础建设水平如何,一方面是由于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高精尖创新资源集聚不足。应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抓手,着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体系、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功能的有机整合,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金字塔”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另一方面,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了科研要素受行政壁垒限制,在城市之间流动不畅、辐射不广,阻碍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应统筹协调区域内的重大科技政策,重点研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人才跨区域流动等政策措施,保障科研要素的自由流动。
补齐创新发展水平空间不均衡短板
是否存在创新发展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应根据创新水平提供差异化的改善策略。一方面,建议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重点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有效发挥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在创新要素分布较分散的创新薄弱地区打造创新簇群,建立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作为交流平台提供服务支撑,为各类小型创新节点和中小型企业提供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创新共享服务,整合片区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节点的抱团发展。最终完成创新在空间上差异化、均衡化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