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风电装机达到1.84亿千瓦,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74亿千瓦。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不仅是可再生能源制造大国,更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市场。
达则兼济天下。为了响应中央“一带一路”倡议,无数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帮助其他国家建立完善的电力系统,解决经济欠发达国家的用电难题,为打通居民用电“最后一公里”贡献力量,让光明照亮每一个角落。除了传统火电、水电,风电、光伏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报道,2019年4月19日,中国企业承建的乌克兰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这座电站由乌最大私营能源企业顿巴斯燃料和能源公司和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造,设计装机容量200兆瓦,每年发电量预计可满足14万个家庭的用电需求,并可减少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今年7月,俄罗斯西南部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发布消息称,预计当地第一个太阳能发电站将在2020年达到全部设计产能——100兆瓦。届时,这个由中国企业黑龙江天狼星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建设的项目将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
从“一带一路”中受惠的显然不只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大量工作机会。以肯尼亚为例,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中企为肯尼亚建设了莫伊国际体育中心、蒙内铁路等多个重大项目,加里萨太阳能电站也已顺利并网发电。目前在肯尼亚的中企员工本土化率达96%,2018年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5万个,并为约6.7万名当地员工提供了职业培训。
清洁能源“十四五”展望
随着“十三五”规划走向后半程,我们开始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2021-2025年)的畅想。
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预计“十四五”将继续从保障能源供给、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推动体质改革、深化国际合作等角度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将在“十四五”时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做出的承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需要更为积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消纳保障。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指出,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规模每年都会超出主管部门预期,这不是光伏、风电无序发展,而是相关规划偏于保守、电网公司对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不足的表现。随着光伏、风电逐步实现无补贴平价上网,预计“十四五”时期新增装机规模比“十三五”会有较大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与华北电力大学曾鸣教授联合署名文章《关于能源与电力“十四五”规划的八点建议》中,建议以数字革命驱动能源革命;实现中东部地区新增电力需求高比例自给;依托综合能源系统开展综合能源服务;非水可再生能源面向用户的直接消纳;充分发挥需求响应资源作用;多途径推动能源清洁化、非常规化发展等,在推动能源国际合作的同时,努力强化能源自给的能力,实现我国能源的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