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北京市顺义区重点项目云签约和新闻发布会在区行政中心主会场和北京天竺综保区管委会等6个分会场举行。云签约活动上,顺义区委常委、副区长支现伟发布了《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发展规划(2017—2035年)》,从示范区发展内容、发展特点、发展保障三方面对示范区进行了详细解读。
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发展规划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义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发展内容上,示范区规划了100平方公里“三区五组团”空间布局,在减量发展前提下实现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包括22.8平方公里工业用地,3.2 平方公里多功能用地,44 平方公里配套用地,20 平方公里大尺度绿色空间,同时储备10平方公里发展预留地用于承接重大项目。示范区确立了“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承载地”“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示范区”三大定位,聚焦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医疗健康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为保障高精尖产业需求,示范区将试点土地创新政策,实施“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土地利用新模式,实施指标联动,降低用地成本,提高产业承载力。
在发展特点上,示范区建设将体现高质量、产业生态、产城融合和绿色环保的特征。示范区全面对接“三城”在硬科技、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科技成果,搭建中试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等综合要素,建设智能工厂、绿色工厂、云工厂,制造业装配化率由目前的55%提高到2035年的90 %,生产效率提高 2 倍,柔性化、模块化水平达到80 %,R&D 投入强度达到4.5 %,将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示范区集成产业园区研发生产与城市的服务功能,完善居住、交通、市政、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功能,提供方便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交流、娱乐综合空间,打造以活力社群、精品街区、产业都市为特色的新型示范区,2035年示范区职住比达到1:2。实施大尺度绿带与口袋公园建设,丰富多样化水系,建设海绵城市,到2035 年示范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60%;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及能耗标准做好项目准入评价,不断提高能源效率,到2035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 2017 年下降 25 %,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在发展保障上,为推动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顺义区从产业、人才、资金、空间等多方面制定政策措施,《顺义区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顺义区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发展定向扶持办法》、《顺义区实施“梧桐工程”促进高精尖产业引才聚才的若干举措》等多项优惠政策深入实施,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实施方案,积极拓宽多元投入渠道,发挥全区4000亿产业基金优势,探索设立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投资支持落地“高精尖”项目。为强化企业服务保障,示范区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动“就近办”“马上办”“全通办”,拓展服务企业广度和深度,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全力解决企业困难。深入开展“点对点”“一对一”服务企业工作,建立“双服务生”体系,启动实施营商环境“早餐会”制度,为企业量身定制、上门送出 “服务包”。
通过科学研判示范区发展时序和发展重点,合理把握空间布局与建设节奏,预计到2025年实现产值4500亿元,到2035年实现产值1.2万亿元,年均增长1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率达到31%,围绕示范区主导产业培育一批领军企业、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建设一批创新中心,打造一批产业集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成为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宜居宜业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新城,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贡献顺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