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决策部署,加快济南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形成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主导产业,按照《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文化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重要指标位次前移,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强劲,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行业加速崛起,业态体系日臻完善,产业融合逐步深化,科技金融双轮驱动,国企改革稳步推进,民企活力显著增强,为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优势
文化生态资源富集。济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址、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文化名人富集,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多样,非遗代表性项目存续良好。济南山泉湖河城共融共生,生态文化建设成绩斐然,“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有序推进,良好的文化生态禀赋为全市文化产业动能转换提供了创新源泉。
科教创新潜力巨大。济南市是全省科教人才中心,科研院校和人才数量位居全省之首。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区域创新体系。省、市、区联合打造科技金融大厦(平台)和泉城科创交易大平台,探索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五位一体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服务模式,为创建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动能转换基础稳固。在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格局中,持续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为文化“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同)动能培育奠定了基础。城市产业布局渐趋完善,“东拓、西进”成效显著,“携河北跨”迈出实质性步伐,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启动建设,为激发文化及相关产业新动能提供了广阔空间。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济南地处省会都市圈、西部经济隆起带叠加范围,链接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半岛蓝色经济区,连通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三角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拥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良好区位条件。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看,济南所拥有的优良区位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实现区域间圈层式、联盟式协同发展。
(二)存在问题
当前,济南文化产业在规模质量、创新能力、发展环境、消费拉动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亟待通过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加以破解。
质量效益亟待全面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增加值及占GDP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文化制造业严重落后。文化市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尚未形成集群效应。产业整体水平与国内发达城市差距较大,与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形象不符。
创新能力亟待加速提升。文化科技创新基础仍显薄弱,文化产业尚未充分融入区域性科创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格局中。特色文化资源、科教资源、人力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文化创新优势。工艺美术、出版印刷、会展演艺等传统业态与科技融合程度有待加深。
发展环境亟待系统优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与国内先进城市差距较大,文化产业公共平台服务效能有待提升,行业协会、组织资源整合参与力度不足。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相对较弱,营商环境有待持续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效率仍需提升。
文化消费亟待引导扩大。虽然近年来全市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速较快,但人均文化消费总量较少,文化消费在居民总支出中的比重仅位居中游,文化市场消费驱动力较弱。此外,文化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消费层次较低,城乡之间依然存在文化消费增长不均衡问题。
(三)战略机遇
文化产业发展迈向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未来一段时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的决定性阶段。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在当前国家深化机构改革的历史节点上,多层次、宽领域的政策红利必将有效激发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新旧动能转换驱动产业变革的新契机。济南市肩负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主引擎的历史使命,当前正致力于通过打造十大千亿产业、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在省内率先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全市文化产业动力变革与动能转换前景广阔。
重大创建工程激发产业融合的新潜能。济南市先后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创建、建设工程,跻身“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行列。围绕科技、金融、贸易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创建机遇,将显著提升全市文化产业融合效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面提高省会文化产业首位度,以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为加快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双效统一、首位引导。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强化省会先行担当,引领文化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聚焦全市文化产业的突出短板与关键环节,以“四新”促“四化”(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下同)为中心任务,促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推动传统业态提效益、新兴业态提规模、复合业态提潜能。
坚持统筹协调、产城融合。以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以文化产业为纽带,引导相关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探索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模式。
坚持错位发展、协同联动。坚持区域错位互补和行业协同联动原则,引导各类要素有序配置、合理流动。积极融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整体格局,结合全市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工作,提高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与文化对外贸易水平。
(三)发展定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样板区。深入挖掘济南泉水文化、黄河文化、大舜文化、商埠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产业在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中的创新驱动作用,在较高层次上引领齐鲁文化圈的资源整合。
国家文化产业动能转换示范区。依托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引领构建文化实体经济、文化科技创新、文化金融驱动、文化资源要素协同的新动能示范体系,探索形成现代文化产业动能转换的“济南经验”。
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泉城样板。传承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全面推进全市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加强乡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培育一批具有济南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品牌。
(四)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124”战略(即一个跃级、两个优化、四个突破),到2022年,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成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中坚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济南发展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周边、承接京沪的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区域中心城市。
1. 一个跃级
2020-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与总体经济贡献实现整体跃级,核心指标均进入全省前列,济南在全省文化产业中的主引擎地位和首位度全面确立,打造形成国际泉水文化休闲名城、中国新媒体之都、国家非遗名城和中国会议会展赛事目的地城市。
2. 两个优化
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到2020年底,建设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社区、文化创新功能区,全市文化产业“两区、四极、五组团”的动能转换布局体系基本形成,逐步实现济莱文化产业一体化。到2022年,梯次扩散、节点辐射、集聚效应明显、城乡特色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20年底,传统特色行业实现迭代升级,改造形成新动能;战略新兴行业实现加速崛起,培育形成新动能。到2022年,文化制造业短板明显改善,文化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价值链逐步完善,形成创新协同、效能互补的产业生态系统。
3. 四个突破
制度政策创新实现突破。文化产业组织领导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引导、服务、管理理念与配套政策深度创新,全市文化产业营商环境显著优化。
文化有效供给实现突破。构建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均等化、普惠式、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创意特色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
产业载体建设实现突破。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一批文化产业载体跻身“国字号”示范园区、示范基地、试验区行列。
产业融合水平实现突破。文化与旅游、体育、商贸、工业、农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与金融、科技形成互动、催化的良性格局。
三、战略布局
构建“两区、四极、五组团”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体系,即打造老城动能改造更新区、培育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构建产业动能优化增长极、联动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外围区县动能转换组团群。
(一)两区
1. 老城动能改造更新区
依托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等老城区特色产业基础,结合城市更新改造进程,加快文化产业传统业态转型升级。
以明府城片区为核心,依托泉水体验圣地、齐鲁文化高地两大发展主引擎,打造泉城中央文化生态区。联动大明湖、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泉城广场等优势资源,以区域内百花洲等片区为支撑,大力发展历史文化展示、泉水体验、创意产业、时尚艺术等业态。高标准建设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加快落地运营中国文化尚品汇、国际时尚创意中心。以五龙潭、党史研究馆为中心,打造红色研学教育主题游线。
以老商埠片区为中心,传承百年商埠历史文化,打造百年商埠金融集聚区、创业实验区、零售核心区,提升城市人口集聚和商贸服务功能,联动制锦市古商街共同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商贸区。以英雄山特色文化商业街区、新世界文化艺术品基地为依托,结合绿地普利中心、山东书城等高端楼宇,大力发展休闲娱乐、广告服务、信息服务、图书古玩等产业,努力打造展示济南形象、彰显城市魅力、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产业先行区和制高点。
以经十路-文化路、青年东路-千佛山路-山师东路为框架,构建“两横三纵”都市文化产业先导区。以CCPARK创意港为重要节点,向西联动青年东路、舜耕路沿线山东广电传媒集团、济南广电传媒公司、大众报业集团等大型文化强企资源;向东依托山师东路传统消费基础,带动街区商业形态转型升级;向南串联经十路、舜耕路相关产业要素,以济南广电传媒产业基地、济南文化广告产业园为载体,加强金融、商务、科技要素导入;向北汇集文化路各大院校人才、研发、创意要素,打造体验型商业消费地标街区。
依托环山大片区产学研资源和产业基础,提升山东大学周边文化及相关产业业态体系,打造全市文化创意产学研一体化先行区。构建花园路高端文化商贸轴、山大路创新创业集聚带,整合成大科技长廊、科苑大厦、山东人工智能产业园、山东大学创业中心等载体,打造山大路科创中心。加快推动相关片区的功能更新、空间腾退、业态升级、设施利用,高标准打造洪楼文化商圈。
发挥火车站北广场及周边区位和产业优势,打造商务休闲城市文化商圈。利用火车站北广场周边商务楼宇,发挥人流客流集中的优势,发展以商务为特色的楼宇经济。充分利用火车站、轨道交通带来的人流资源,发挥好周边大型商业设施集聚人气的作用,结合D17文化产业园、成丰面粉厂老厂房保护性开发项目,联动大成美术馆至药王楼文化街区,大力发展休闲娱乐业。
依托西客站片区,着力打造会展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总部中心等特色功能组团。持续优化印象济南·泉世界业态板块,多措并举提高时光艺术之城、GBF全球商品直采中心、欧洲艺术中心等项目运营质量。依托西元大厦、济南日报大厦、西城之光、站前综合体等商务办公楼宇,重点布局商务会展、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和总部经济等业态,打造区域性文化商务楼宇经济集群。
依托北湖片区,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传媒、旅游休闲等业态,打造文化、体育、都市商娱城市副中心。充分发挥北湖对滨河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及“泉城特色风貌带”向北延伸的地理位置优势,合理开发航运文化、码头文化、工业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充分发掘大明湖、小清河及北园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河湖文化为特色的泉城水上游览特色品牌。
以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星工坊·飞尔姆乐园、JN150创意设计文化工场、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项目为载体,着力打造一批文创设计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和咨询策划等服务业态,配套发展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现代传媒、动漫游戏等业态,打造中心城区创意设计产业主阵地。
2. 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
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四化”为主攻方向,打造省会城市群创意经济潜力增长极、环渤海地区开放型文化经济新高地、国家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
传承历史文化,延续泉城特色风貌轴。进一步传承延续齐鲁文脉,丰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中轴线的风貌特色和空间层次,将文化中心、科创中心、济南北站、行政中心、科创绿心等新空间要素纳入“泰山—千佛山—明府城—大明湖”城市文化风貌轴与“一山一水一圣人”的齐鲁文化轴。严格保护玉皇冢遗址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文化遗存,加强对龙山黑陶、高跷、舞龙等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推动黄河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强化城市风貌、产业组团与华山、鹊山等文化景观资源的轴线联系,优化城市景观视廊。
发掘黄河文化,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以确保黄河生态环境质量及行洪安全为前提,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提升整体风貌,创新利用黄河滩地及两岸空间、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积极打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创建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严格保护区域内文化遗产及人文生态环境,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依托崔寨片区,筹办黄河高峰论坛,布置黄河学院、黄河创意街、黄河会展中心、黄河湿地区等创意和展示空间,构建黄河文化遗产廊道。
承接要素转移,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依托大桥片区培育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文化产业新动能引领核,打造文创文博中心、文化科创中心,构建文化地标、文化总部、创意设计、智慧文博、数字技术、新媒体、网络信息服务七大功能板块。依托崔寨片区,高标准建设绿地国际博览城,加快达到APEC、G20国际峰会同等级会务承接能力。依托桑梓店片区,建设文化装备制造成果转化基地,构建文化装备制造科研载体群,打造国家重点文化装备实验室、文化装备制造云服务平台。培育济阳传统动能转换示范翼,带动济阳印刷包装、工艺加工、文化设备生产等传统业态链实现整体跃升。辐射联动齐河,构建齐河新兴动能培育协同翼,引导齐河齐鲁科技小镇等新动能产业载体与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立产业生态共建机制,联合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及精品旅游发展。
重大项目1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文化产业项目
实施黄河湿地公园、绿地国际博览城两大建设工程。黄河湿地公园重点建设生态保育区、齐鲁客厅、创意展示区、地下水源保育区、水岸生活区、郊野休闲区六大功能板块。绿地国际博览城聚焦会展经济、科技创新、高端教育、生态宜居等新动能项目,形成“一园、一谷、一区”格局,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中国第一的会展经济园。
(二)四极
1. 文化金融合作增长极
发挥济南国际金融城引领带动作用,优化全市文化金融合作空间与效能,构建形成适应高端金融创新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树立并强化济南产业金融中心地位。鼓励产业金融集聚区积极开展文化金融创新,助力全市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创建工作。以区域科技金融中心为导向,建设一批文化科技类创投孵化器,培育一批文化科技投资主体,将科技金融集聚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文化金融中心。
2. 文化科技融合增长极
充分发挥高新区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创意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引领全市文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融合标准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数字文化产业优势业态集群。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进程,积极发展众创设计、个性定制和工业技术软件化等新模式。重点支持文化智慧型软件研发与应用。加快落地虚拟现实应用产业基地,打造数字媒体公共技术平台、高校自有技术平台。
3. 文化生态提质增长极
依托南部山区文化生态优质资源,突出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的发展导向,以复兴生态示范区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为抓手,加大历史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构建乡村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户外运动、民俗展示等产业,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北方青山绿水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品典范。
4. 文化康养融合增长极
高标准打造扁鹊中医药特色文化园,配套引进一批文化体验、会展交易、中介咨询、专业培训、特色度假、特色商业项目,打造国内中医药特色文化示范片区。联动济西湿地生态资源,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重大项目2 扁鹊中医药特色文化园区
以打造医疗康养名城为引领,建设扁鹊中医药特色文化园区,大力弘扬扁鹊文化,践行传统治未病养生理念,唱响“扁鹊故里、泉城中医”品牌。成立扁鹊研究会,举办中医药文化品牌论坛,多途径扩大“扁鹊”品牌影响力。依托扁鹊特色小镇、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中医药文化街等项目,创新发展“观赏中医药景观、享受中医药服务、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
(三)五组团
统筹莱芜、章丘、长清、平阴、商河各区县文化产业特色资源,联动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外围区县动能转换组团群。协同推进济阳(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外围区域)雕塑设计、黑陶制作、柳编工艺等传统业态转型升级。
1. 莱芜组团
支持莱芜区、钢城区传承发展嬴秦文化、长勺文化、冶铁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整合串联东部红木、奇石、工艺玻璃、蟠龙梆子等技艺资源和西部山、河、湖、田等生态资源,构建东线传统文化生产、西线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带,实现标准化、品牌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建设提升莱芜区文化产业园、雪野湖片区健康旅游小镇、709文化产业园、汶源书院、孟姜女影视基地、周末文创市集等特色项目,加快打造“一线五村”、乐嬉谷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
重大项目3 莱芜区文化产业园
项目位于莱芜区徐家河社区的莲河公园,是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项目主要以非遗、研学教育、文化双创基地等产学研一体化为理念,打造文化赋能产业运营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莱芜文化产业孵化基地、莱芜非遗传播基地,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章丘组团
支持章丘区实施“山泉河湖城”五大片区发展工程,高标准打造明水古城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实施以历史名人、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工程。发挥山大、山财大等高校知识溢出效应,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新创意经济。促进本片区旅游资源多层次整合抱团发展,加快推进明水古城、华侨城、绣惠古城、省自然博物馆、刁镇儒商综合体、白云湖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工作。
重大项目4 明水古城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
突出“泉+城+文化”特色,以百脉泉、眼明泉“两泉贯通”为核心,绣源河、绣江河“两河汇流”为拓展,大力发展大众休闲、高端度假、文化创意、商务会议、休闲商业业态,将明水古城打造为独具特色、品质高端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泉城合一的历史生态文化度假新品牌。
3. 长清组团
支持长清加快数字、影视等特色内容产业的培育进程,以济南西部创新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美客艺术创意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数字创意、动漫游戏制作等主导产业,科学引导华谊兄弟电影城项目开发方向。加快印刷出版产业升级改造步伐,以山东城市出版数字产业基地为引领,加快形成集图书策划、出版发行、文化创意、产品印刷包装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4. 平阴组团
支持平阴以文旅一体化为目标,加快产业融合步伐。持续建设提升玫瑰高端产业园,鼓励福胶集团、华玫生物等企业以“文化+”为手段,推动阿胶、玫瑰特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建设云谷玫瑰产业基地,高标准推进阿胶文旅小镇建设运营。引导绿泽画院在发展油画、石艺雕刻基础上,开发制香、托养、旅游、电商等产业项目。
5. 商河组团
支持商河创新鼓子秧歌产业化路径,积极与国内文化演艺、时尚产业专业机构合作,以鼓子秧歌等为素材,创排旅游演艺剧目,建设商河秧歌大赛全国展示中心。做优做强老粗布产业,开发老粗布时尚配饰、时装产品。大力提升温泉产业发展层级,高标准建设温泉悠养小镇。
四、业态体系
(一)出版发行
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顺应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支持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文化资源数字化整合和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加强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施绿色印刷战略,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印刷认证,提高绿色印刷生产能力以及绿色印刷产品覆盖率。
开发优质版权资源。鼓励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聚焦各自优势领域,深度开发上游优质版权资源。鼓励传统出版印刷企业主动适应细分化、碎片化、定制化市场需求,联合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品牌咨询等专业机构,围绕热点进行创作出版,积极布局出版物细分市场。
拓展特色发行渠道。依托电商平台拓宽出版物发行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出版物发行一体化,保持我市在全国出版物发行行业的领先地位。推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鼓励山东书城、品聚书吧以打造多层次文化空间和融合多元化业态为抓手,持续创新商业模式。
重大项目5 山东城市出版数字产业基地(长清)
本项目聚焦POD印刷、数字出版等产业,依托大学城园区的数字媒体创新中心、创新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载体和院校,与整体产业规划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基地优化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吸引一大批工业企业、新型环保企业和印刷企业入驻,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二)影视传媒
实施影视产业崛起工程。在华谊兄弟电影城(济南)、“星工坊”特色影视园区等基础上,加快推进天下泉城影视文化园、山东广电“星动小镇”影视产业园、莱芜709最幕影业文化产业园、八大山人影视园区、国际电影艺术园区建设,构建现代影视产业链条。依托特色影视产业项目,大力开展影视艺术教育培训,建设童星学院、电影博物馆,普及传播电影文化。借助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电视剧产业,拓展电视剧制作、发行市场,引导形成与青岛影视产业错位发展的行业格局。
重大项目6 华谊兄弟电影城(济南)
利用长清大学城人文环境优势,打造中国首家以国内影视文化为核心,以当地风情为载体,集穿越式游览、沉浸式体验、明星化服务、互联网消费于一体的2.0版中国电影城,包括电影世界、电影小镇及相关配套设施。以华谊兄弟经典电影IP为基础,发展电影主题互动娱乐、演艺活动、主题餐厅、IP衍生品、民宿等多种业态,打造极具特色的互动体验式综合文化旅游目的地。
聚力发展新媒体产业。依托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永久落户济南的优势,集聚新媒体产业优质资源,建设中国新媒体之都。打造新媒体产业联盟、新媒体实验室、济南媒体港、新媒体产业孵化器、新媒体短视频生产基地,引入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未来媒体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济南创新基地等项目。高标准建设中国(唐冶)国际新媒体产业园、中国(济南)新媒体产业园(基地)、齐鲁融媒产业孵化基地。扶持以贝壳视频为代表的本土短视频内容孵化平台建设,着力发展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短视频等新业态。
重大项目7 中国(唐冶)国际新媒体产业园
依托媒体移动互联、智能媒体终端、大数据云共享、数字媒体、VR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在唐冶新区规划建设新媒体展示中心、新媒体孵化创客中心、新媒体技术研发及数据集成中心、新媒体办公中心、新媒体综合服务中心、新媒体产品配套街区,打造山东首家集文化创意、会议、商贸、居住、办公、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复合型新媒体产业园。
重大项目8 济南媒体港
以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永久落户济南为契机,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科研院校,成立中国新媒体产业联盟,在汉峪金谷“济南媒体港”大厦建设新媒体产业孵化器,合力打造济南现代影像大数据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济南创新基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南基地、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未来媒体研究院、腾讯众创空间等新媒体头部平台山东总部基地、济南融媒体发布中心等项目。
加快推进媒体融合进程。支持济南报业、济南广电、济南出版等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拓展网络和新媒体业务,做大做强“爱济南”“天下泉城”“无线济南”“叮咚FM”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济南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采编平台、智慧广电平台,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运用数字传媒、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构建立体、高效、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网络,培育以数字化产品、网络化传播、个性化服务为核心的网络视听产业。
重大项目9 齐鲁融媒产业孵化基地
聚集国内外优秀创业人才创立孵化团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携手新传媒产业基金,着力在文化传媒、互联网、企业咨询服务、文化教育、大数据科技等领域,孵化打造一批重点新媒体项目。争取三年内,孵化100个具有投资价值的新媒体创业项目,形成日均1000万以上活跃用户、1亿点击量的新媒体产业规模。
重大项目10 济南市新闻宣传融媒体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优质新闻内容资源和先进技术优势,启动济南市新闻宣传融媒体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涵盖报业集团中央厨房、爱济南8.0版升级重构、融媒体软件云宣系统、新媒体实验室项目、济南市融媒体中心五大项目,致力于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打造服务全市、多方受益、特色突出、功能强大的融媒体平台,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媒体融合标杆。
(三)创意设计
树立专业设计领先优势。支持中建、同圆、华盛等企业做大做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核心主业,夯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创建基础。加快落地山东省文创设计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创意设计集成创新平台。持续培育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等一批专业设计园区,拓展高端设计服务市场。实施“设计+”提质战略,推动创意设计融入服装服饰、家具家居、建材、电子产品、食品等重点消费产品研发环节。组织筹备“泉城杯”创意设计大赛,积极参与“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山东工业设计周、设计创新山东行等赛事活动。
加强数字内容创意研发。引导世博华创、山东通达等国家级动漫企业开发推广移动终端原创漫画、影视动漫、网络动漫产品,科学引导网络游戏企业研发具有泉城文化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电竞产品。鼓励省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资源优势,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及衍生品开发。
(四)文化旅游
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济南泉水景观、泉水文化和古泉城为核心资源,加快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扎实做好遗产保护工作,培育国家级泉水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全球首席泉水生态文化区,打造中国泉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和国际休闲城市。高规格持续举办济南国际泉水节,不断提升泉城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辐射力。以章丘、长清、平阴等为中心,以传统文化和乡村旅游为主体,打造济南东、西翼旅游增长极。以南部山区生态资源为基础,联动建设“济南一泰山”休闲走廊。整合济阳、商河等温泉资源,通过旅游实现济南北跨发展。
重大项目11 济南国际泉水节
借助济南资源禀赋,弘扬泉水文化,讲好济南故事。积极调动市民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泉水节,通过举办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会议、泉水康养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让市民旅客赏泉、品泉、亲泉,感受济南“山泉湖河城”特色风貌,唱响泉水品牌,不断提升泉城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辐射力。
升级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实施济南文化旅游产品精品化战略,构建历史文化研学、名士名人探访、商务会展交易、休闲养生度假、体育健身娱乐、泉水节事体验等文旅产品体系。以泉水文化为灵魂,整合大舜文化、名士文化、古城文化、龙山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不断提升“泉城济南”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重大项目12 华侨城文旅综合体
围绕城市滨水文化旅游度假区功能定位,坚持“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突出休闲、旅居、游乐三大特色,规划建设“一河、一带、七板块”的华侨城文旅综合体(一河:绣源河-都市文旅风景河,一带:绣源河滨河发展带,七板块:北站站前板块、温泉旅居板块、站前西部板块、湖畔生活板块、都市核心板块、科创休闲板块、主题游乐板块)。
重大项目13 山东省自然博物馆
坚持国际一流标准,以“坚固、实用、美观、绿色”为建设理念,注重体现山东自然特色和齐鲁文化气象,在章丘区建设山东自然博物馆,展示山东生物衍化历程和自然环境变迁,展示山东全域自然资源,将其打造成为集历史自然文化展示、会展、演艺、休闲、阅览、市民游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建设项目,成为大型自然历史科普教育基地。
(五)演艺娱乐
加大演艺精品创作力度。鼓励全市国有和民营文艺院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泉城故事,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演艺作品,打造济南演艺品牌,推动济南演艺创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建设全国重要的演艺娱乐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演艺+”,重点打造一批旅游演艺、实景演艺、主题公园演艺等新型演艺产品,依托优秀剧目IP,创新开发文创、文旅衍生品。
强化演艺产品科技支撑。支持山东省会大剧院、山东剧院、明湖居、宝贝剧场等剧院剧场,与专业院线、演出机构、舞台创意团队紧密协作,加强舞美创新设计,升级舞台布景及技术装备,丰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拓展在线演出、VR/AR/MR与演出结合等数字化艺术传播渠道,加强大数据在演艺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优化演艺项目盈利模式。
打造娱乐休闲特色产品。鼓励天下第一泉等重点景区与专业院团合作,结合各类节庆、展览等活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演艺活动品牌。实施“文化商圈”计划,围绕泉城路、恒隆广场、万达广场、融汇老商埠、华润万象城等重点商业街区和城市综合体,打造一批汇聚演艺娱乐、阅读分享、观影体验等消费业态的文化商业综合体,培育展现济南文化特色的娱乐休闲新地标。
(六)文化制造
传承创新传统工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加大美学包装和创意研发力度,重点提高制陶、织绣、家具、服饰、剪纸、面塑、雕刻等传统技艺的当代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促进传统工艺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主体培育力度,推出一批泉城工艺美术名家(大师)、名品、名坊、名企。充分利用中国非遗博览会永久落户济南的优势,加快建设非遗展示中心,依托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打造区域性传统工艺项目设计研发中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非遗文化开发,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重大项目14 济南国际雕塑博览园
依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联合中国雕塑院、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打造以雕塑艺术为核心,以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为载体,集雕塑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易、教育、智造、旅游六位一体的国家级雕塑全产业链、国际雕塑产业集散中心、雕塑产业一体化的综合性雕塑博览园。
大力发展文化智造。依托信息技术装备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VR虚拟现实设备生产制造,开展服务于造纸印刷、终端设备等文化装备领域的智能设备研发和系统集成应用。依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南基地、长清机器人研发中心、章丘哈工大机器人科创中心,开发文化旅游导览、交互机器人。依托“纸男孩”设计智造小镇、3D打印机小镇、数码印智能工厂及文化产业园,集聚一批特色文化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数码智能制造企业。引导浪潮集团、鲁商集团、中国重汽等加大主营业务和文化产业交叉领域投资,推动传统文化用品制造装备技术研发和升级改造,支持传统玩具、教育用品企业建设集硬件、软件和内容于一体的综合研发中心,大力发展益智、智能的文化教育新产品。
(七)时尚文化
构建泛时尚产业生态链。依托山东国际时尚创意中心、时尚服装创新创业国家平台等高端载体,聚焦服装服饰、美容美妆、时尚家居、珠宝首饰、文化艺术品等时尚领域,加快完善创意设计、零售贸易、营销传播产业链。鼓励时尚文化企业联合驻济艺术院校专业资源,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现代审美需求,推动儒家文化、泉水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时尚化开发,推出一系列具有泉城文化特色和现代表达能力的时尚精品。适时启动“时尚文化之城”创建规划研究,领衔发布时尚城市指数报告。打造泉城时尚品牌矩阵,提升山东时尚产业高峰论坛、“泉城风尚”国际时装周、中国新媒体年会、国际泉水节等时尚节庆会展活动举办层次。积极发挥山东省时尚产业发展促进委员会作用,加大国际时尚人才、企业、平台、活动资源的引进力度。
激活时尚消费集群效应。依托老城、西城“一院三馆”、泺口、奥体文博等特色片区,打造时尚休闲、时尚演艺、时装艺术、时尚文体消费集群。依托泉城路、宽厚里、老商埠等商业中心、文化商圈和特色文化街区,合理布局文创、时装、美妆、电竞、演艺、美食等主力业态。加快规划建设济南国际艺术品保税区,提升英雄山文化市场、新世界商城等艺术品市场承载能力和配套水平,打造江北知名时尚艺术品交易中心。鼓励组织表演秀、创意秀、科技秀等各类时尚秀场,引进全球潮流嘉年华、国际时尚新品发布会等顶级时尚活动IP,进一步加强对夜间时尚消费市场的支持,打造一批时尚消费示范街区和时尚网红打卡地。
重大项目15 济南西城艺术品公用型保税仓库项目
以济南西城艺术品公用型保税仓库为基础,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持续提升保税仓库运营水平,为国内外文化艺术品机构、博物馆、院校、艺术家及藏家、艺术博览会等提供文化艺术品保税服务,形成集艺术品保税仓储、展览展示、文化贸易、物流、金融等全产业链国际化综合运营平台,打造全国首个“高铁保税港”,全面带动济南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成为济南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八)文化会展商贸
提高文化会展发展能级。提高非遗博览会、文博会、儒商大会等办会水平,支持全市文化会展企业重组整合,鼓励我市品牌展会积极申报全球展览业协会和国际大会等国际认证。整合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博览城及现有场馆资源,优化利用好济南国际会展中心、舜耕会展中心,打造专业性会议、专业展会孵化培育平台。依托高校举办文化产业跨区域合作、产学研合作论坛。创新文化会展运营机制,推广实体展览与虚拟展览、线上线下交易的新模式。联动孔子学院、友好城市等海外平台,强化与境内外会展组织、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利用国际会展活动宣讲好“济南故事”。
重大项目1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展思路,秉承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精品化办会办展理念,搭建全面展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和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向的会展平台,促进全国各省区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当代、融入大众、融入生活,打造永不落幕、国内知名的博览会。
重大项目17 山东(济南)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坚持“公平竞争、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办会原则,努力改进和创新办展办会方式,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提高展会专业化、市场化水平,突出齐鲁文化创意山东定位,深入挖掘和展示齐鲁优秀文化,打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交流交易平台和集中展示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展览平台,培育全国知名的文化展会品牌。
大力拓展文创电商市场。推广山东世纪开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发展经验,大力扶持培育一批以个性定制为核心,集技术研发、众包设计、按需生产、精准触达、快捷服务于一体的平台型企业,鼓励文化企业依托电商渠道,打造文化新零售体验店。支持软件开发、网店建设、营销推广、视频美工以及网络代运营等电商服务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天下儒商电商园建设,支持文化名家、文化企业、历史文化镇(村)利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秀场等平台,拓宽本地传统非遗产品、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渠道。
五、重大工程
(一)省会文化产业首位度提升工程
1. 加快推进国家试点创建工作
加快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创建工作,打造时尚服装创新创业国家平台、中美设计创新云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联动省市两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设国家级版权中心(贸易基地),构建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于一体的产业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统筹国际金融城和省级文化权益类交易平台,探索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积极开展国家开放型金融新体制综合试点。加快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升级体验型、参与型文化消费业态,加大文化消费领域的财政引导资金投入,持续举办济南文化惠民消费季,形成常态化文化消费激励引导机制,完善文化消费数据采集共享机制。依托济南国际艺术品保税仓库和济南国际艺术品保税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大力拓展创意设计、软件服务、知识流程外包服务市场。
2. 统筹省市重大共建共享项目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持续打造提升一系列重点项目、重大平台。统筹省市政策资源,培育全国知名的文化展会品牌,将山东(济南)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打造成为省市共享的文化产业展览展示和交流合作平台。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促进全国各省区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依托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统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重大产业项目和高端平台的招引工作,打造辐射省市两级的文化产业新动能增长极。高标准建设运营国际艺术品保税仓和保税区、国际泉水节、齐鲁融媒产业孵化基地、济南媒体港、中国(济南)新媒体产业园、济钢文创城市服务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整合省市演艺资源,依托山东演艺服务管理平台和山东剧场院线建设,组织全市演艺场馆以委托运营、合作等形式加入剧场院线,提升运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支持省市共建山东省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山东省文化人才共育共享平台,争取更多省级文化产业项目、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文创研发平台在济南落地实施。全面加强与驻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共享一批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文化科技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推动文化领域智库、平台、人才的有效对接。
3. 打造对外文化贸易高位平台
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优势,坚持用最简的手续、最少的环节、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引领提升运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等文化产业高端要素的能力。依托申建中的章锦综保区,大力发展文化产品跨境电商,利用保税备货进出口等业务模式,降低文化产品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促进文物及文化艺术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存储和展示。依托高新、唐冶片区的文化科技和创意服务资源,拓展文化服务外包市场,探索动漫制作、软件设计、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服务外包新模式。依托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集聚国际知识产权资源,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专业服务行业。结合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创新政策,拓展知识产权投融资及保险、风险投资、信托等金融服务。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充分依托国际金融城、国家超算济南中心、齐鲁科创大走廊等高端载体平台,聚焦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金融融合等领域,大力引进国际文化产业项目,率先实现文化领域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率先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允许外国投资者、台湾地区的投资者设立独资演出经纪机构,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允许外商投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二)文化产业新动能体系提质工程
1. 提高新动能主体培育成效
统筹引导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持续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进一步规范国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社会经济效益考核,着力为民营文化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活力。鼓励通过吸收合并、项目合作、成立分公司等方式进行跨区域、跨行业合作,着力提升企业总体规模实力、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对年经济总量实现突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资本市场上市、“小升规”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按照既定标准,针对小微文化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纳税奖励。加大重点文化企业招引力度,对新设立、新迁入的主板上市文化总部企业,全国30强和规上文化企业给予落户补助。鼓励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投资参与全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2. 提升新动能平台构建效能
实施文化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工程,构建集孵化和加速功能为一体的文创孵化平台,为文化领域创新创业者和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投融资、信息咨询、研发支持、成果转换等服务。加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构建包括文化银行、文化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版权评估公司、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在内的文化金融全套服务链,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结合中国(济南)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打造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支持山东世博华创动漫传媒有限公司打造集影视动漫版权注册、版权推广、版权交易于一体的山东影视动漫版权交易中心。实施国家文化产业双创服务体系建设扶持计划,为文化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提供鼓励扶持和宣传推广服务。强化文化产业各类专门公共平台综合利用效能,进一步加快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与市场对接。
3. 助推新动能园区转型升级
实施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切实发挥好政府规划职能,引导产业园区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严格落实文化产业集聚区动态管理办法,抓好文化内涵和主导业态的科学管控,防止盲目投入和低水平、同质化建设。探索政府引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的建设模式,积极培育1-2家具有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园区开发运营商和产业园区管理企业。推动传统园区创新运营模式,挖掘百花洲、老商埠等历史文化片区的文化基因和特质,通过深度系统的创意开发,鼓励传统工艺团队、专业艺术院团、影视创作机构与园区加强合作,打造泉城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展示与交流的窗口。加强文化产业园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支持齐鲁文化创意基地、虚拟现实产业基地等园区(基地)打造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借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集市”,建设文化创意中心和文化创客空间,形成开放、多元的创意环境和展示交易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引领带动相关行业企业形成高度协同、紧密合作的生态闭环。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社区化营造,紧密结合城市产业规划与功能布局,带动城乡文化消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三)文化产业融合型业态提效工程
1. 提高文化金融服务效率
加大文化产业创投引导力度,积极争取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中设立文化发展类基金,进一步吸引相关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发挥山东(济南)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作用,联动国际金融城,持续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依托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文化权益类交易平台,完善文化产权评估机制。建立完善文化金融风险补偿机制、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文化金融事业部或特色分支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等新型信贷业务,引导文化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融资活动。培育发展文化保险市场,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对文化企业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的创新力度。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创新成果,适时在区外推广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和基金管理服务等创新经验。
重大项目18 山东(济南)文化金融服务中心
山东(济南)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营、融合发展、多方共赢”的原则,为文化企业提供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信用增进、资金支持等全方位服务,推进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确权、登记、托管、流转服务,为无形资产评估入股、担保融资和有序流转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创新型文化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文化金融资源在济南聚集,助推济南创建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2. 强化文化科技支撑作用
重点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新兴文化业态等领域的技术集成与创新。支持浪潮集团、齐鲁软件园创建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建立文化生产、服务、消费领域的文化大数据信息平台。鼓励文化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产品文化附加值。发挥龙头企业集聚带动效应,引导支持骨干文化企业与科研单位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集群+智库+平台+资本”为模式,建立健全“孵化+科技”的创新培育体系,培育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研发支持、成果转化服务。
3. 推动工业遗存转化利用
依托济钢工业遗产资源,积极规划设立世界级钢铁工业博物馆,建设钢铁工业遗迹体验场,植入文化教育、时尚创意、先进设计等业态,打造成国家绿色发展创新实践和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新典范。统筹实施重汽、国棉一厂、莱钢等老旧工业厂房再利用,以厂房租赁、企业资产重组、托管经营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运作,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和专业性强的改造型文化产业集聚区。运用文化创意手段提升传统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引导制造业企业挖掘产品文化、企业文化资源,在传统流水线展示、观赏的基础上,拓展研学、康养、购物等体验功能,打造以体验式为主的工业旅游2.0标杆产品。支持济南老字号商户实施品牌振兴工程,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园区、景区,丰富生产工艺、制作流程等环节的交互体验内容。
重大项目19 济钢文化创意城市服务产业园
积极开发“济钢2017”项目,建设世界级钢铁工业博物馆、钢铁工业遗迹体验场;深入挖掘鲍叔牙贤德文化、辛弃疾名人文化,结合“天然温泉”资源,打造集康养度假、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温泉小镇。依托济钢钢城矿业公司区域工业遗存和独有的城市地下空间、交通、文化、养生优势,建设“济钢1957”项目。
重大项目20 济南二钢老厂房改造项目
注重还原和传承老厂房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突出老建筑与新元素的完美组合,保留原厂房的结构体系,融入适应国际金融城发展的新功能、新元素,将济南二钢老厂房改造成为济南CBD第一栋具有文化属性的公共建筑--CBD文化服务中心,提供规划展示、文创办公、艺术展览、商务服务四大功能服务,周边规划建设钢厂公园。
(四)乡村文化振兴工程
1. 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对章丘朱家峪、长清孝里古村、平阴书院村等典型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设施条件,加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力度。实施“乡村记忆”、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做好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的充实、改造、提升工作,统筹全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实施新时代文明传习工程,加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规划和扶持,组织动员作家、艺术家开展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开展群众性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创作。
2.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鼓励乡镇、农村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重点在文化遗产、节庆赛事、修学研习、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价值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传统节会和民俗表演项目。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落。合理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古街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项目。依托田园综合体项目,一体推进农业观光旅游、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发展。
重大项目21 官山国艺小镇
项目位于仲宫镇,以传统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为基础,以创意文旅为牵引,通过独具匠心的文化创意和符合时代特点的构思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旅游、休闲与养生、养老与学习、生产与生活、农业与科技的深度有机融合,打造个性化、艺术化、景观化、产业化、信息化的文旅小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督导考核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摆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要位置,纳入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布局。发挥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组建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专班,细化落实方案,制定重大政策,决策重大项目,研究重大问题,推进重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配合,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督导考核制度。根据全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要求,制定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年度计划书,科学分解规划任务,明确配合部门及责任分工,抓好各区县的督促调度和责任落实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管理考核办法,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和综合考评,对各区县考评结果进行排名。对工作措施得力、发展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对落实发展责任不到位、工作推进缓慢的按有关规定严肃问责。
(二)强化财税金融及土地支持
加强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重点业态、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贯彻落实产业税收扶持政策,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经认定且符合有关规定进行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的动漫企业,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有关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经认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自转制注册之日起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用地,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经当地土地出让协调决策机构集体认定,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支持利用旧厂房、仓库等存量房产发展文化产业,可实行继续按照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过渡期政策。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工业和仓储用房兴办文化产业,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改变用途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应。原出让或划拨的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经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增加建筑容积率的,不再收取土地出让价款。
(三)加大人才培养与引智力度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以打造区域性文创人才中心为导向,制定全市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实施目标牵引式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抓好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培训服务,聚焦影视、新媒体、创意设计等领域,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文化企业家举办文化专题讲座,加快提升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成立济南市文化产业联盟,加强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开设文化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培训班,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效能。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重点围绕文化人才紧缺行业,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文艺、文创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探索“领军人才+团队+项目”的运作模式,鼓励企业团队、科研高校、人才专家带项目、带团队、带资本入驻。允许文化领军人才自主聘用“柔性流动”人员和兼职科研人员,自主组建科研团队。完善人才奖励政策,落实对国内外顶尖文化人才和团队、全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创业人才和团队的经费资助,确保新设立的文化企业总部高管人员享受绿色通道待遇。
(四)优化服务能级与市场环境
优化产业服务能级。构建“亲”“清”型政商服务关系,严格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简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落实“一次办好”“只跑一次”“全程网办”等事项清单,实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审批”,降低文化企业办事成本。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者委托中介机构的方式,引入文化企业服务机构,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动,构建文化企业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注册、报税、记帐、年检、政策咨询、政府奖励补助申请等各种服务。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督促和引导文化产业项目依法办理环评手续。加大文化产业领域外资招引力度,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资促进和保护机制。
优化文化市场环境。不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的监管力度,依法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依托中国(济南)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强化文化市场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文化企业主动实施创意作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质押、托管、流转、变现机制,提高知识产权证券化水平,拓展文化企业产权质押融资渠道。加强人才、技术、信息、产权和中介服务市场建设,支持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担保等中介机构发展。
七、附录
(一)济南市文化产业动能转换空间布局图
(二)济南市文化产业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