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说起军民融合,用“富矿”二字形容最为贴切。
日前出台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将“深化军民融合,打通军民企地对接转化通道”列为六大战略任务之一。该任务提出,以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充分激发洛阳军工资源、央企资源密集优势,进一步扩大军民企地合作,破除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军民企地对接转化通道,持续提升军民企地协同创新能力,将洛阳自创区军民企地融合创新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打造军民融合发展的“洛阳模式”。
建基地:打造高新、涧西军民融合产业核心区
《纲要》提出,以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尽快编制《洛阳市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制定一批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全市资源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积极对接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争取国家、河南省重大改革设想及有关政策在洛阳自创区先行先试。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离不开产业基地的支撑。《纲要》提出,以建设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为引领,发挥中原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作用,加快建设洛阳军民融合产业园和军民融合小微企业园,重点打造高新区、涧西区两大军民融合产业核心区,并向洛龙高新区、伊滨产业集聚区等拓展。支持承担军工任务的大型企业,以及军工科研单位,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光电技术等领域,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特色孵化器、军民融合产业化基地。
造体系: “军转民”“民参军”齐步走
“军转民”和“民参军”是构成军民深度融合的两大模式。
《纲要》提出,打造一体两用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加快“军转民”进程,畅通“民参军”渠道。
——“军转民”进程快起来。按照“对接一家央企、合作一个项目、做大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的思路,积极构建军民企地对接机制,建立洛阳市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库,实施一批军民两用产业重点项目。谋划与中航工业、中船重工、中国兵装集团等在洛军工企业的总部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深化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航工业613所、中航光电等央(省)企的合作,定期发布洛阳市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着重支持光电探测、光电连接器、高性能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航空技术等军民两用科技成果产业化。
——“民参军”渠道更畅通。积极落实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集团公司在洛企业的改组改制。每年择期发布洛阳“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介目录,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对军工技术基础建设进行投资,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务能力。
享资源:军民科技资源“找得着、能共享”
普通企业想购买军民两用技术,去哪里找?未来,通过一本目录,洛阳市军民科技资源一目了然。此外,来自军工企业的先进设备也将对社会开放,真正让军民科技资源“找得着、能共享”。
《纲要》提出,洛阳市将对在洛军工院所和科研单位的科研设备进行摸底调研,编制《洛阳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目录》,搭建洛阳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和军民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科研需求信息发布对接、军工高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发布、军民技术转化中介等服务,促进军民科技成果、科技资源的交易和转移转化。
落实重大科研技术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政策,支持军工大型科研仪器、民营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资源双向开放。在遵守国防科技工业保密规定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军工系统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计量站和加工设备等高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和合作利用,建立公开透明的成本核算和服务收费标准,以科技创新券方式支持用户使用相关设备。
供资金:完善军民融合产业投融资渠道
《纲要》提出,充分发挥相关基金的投资引导作用,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多种方式进行运作,重点投资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化项目、优质企业和创新创业项目。
其中,洛阳市军民融合发展引导基金总规模1亿元人民币,由市政府出资,重点投向洛阳市范围内符合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河南宏科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30亿元,由洛阳宏科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洛阳市河洛新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洛阳市乃至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原则上投资于洛阳市范围的资金比例不低于基金规模的60%。
《纲要》还提出,持续建设军民融合科技支行,拓宽军民融合金融服务领域,创新推出符合军民融合企业特色的金融产品;鼓励军工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公开募集资本,支持在洛军工企业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改革;依托“河洛英才计划”,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