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与此同时,北京中关村作为首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被赋予了发挥中关村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的作用,形成区域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国家使命。
2014年,国务院部署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军民融合成为中关村创新平台和中关村部际协调小组两大部际平台的工作职能之一。
2016年3月,中央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军民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久后,“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出现在国务院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中。
“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以国家军事战略需求和中关村创新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及整合利用,谋划构建体系完善、创新引领、高端集聚、高效增长的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形态,探索构建军民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模式,打造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有力地助推了中关村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中关村军民融合的经验、政策很多,核心就三点:根本要求是打造‘杀手锏’,深深扎根于中关村,始终坚持示范引领。”一直致力于其间的中关村管委会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处长张晓明将之形象地称为“三三模式”。
搭平台建体系,构建集聚发展的高端产业形态
在持续高温的日子里,一件穿戴方便的“空调背心”将是户外工作者必备的防暑秘籍;几百米外远距离发射,消防车不用到达火场,只需一键操作,能够自动瞄准的“导弹灭火”产品成了专门用来对付高层建筑火灾的克星;还有给地下管线做“CT扫描”的探地雷达、24小时全天候实施监控的无人机……这些都是科技军民融合实践下的产物。
作为我国第一个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教智力资源密集、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军队和军工集团总部及科研机构集中三大优势成为中关村军民融合厚植成长的沃土。
以国防科技研发、成果孵化、企业培育等为重点的海淀园;以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的大兴—亦庄园;以应急救援、通信导航、高端装备等为重点的丰台园……一批各具特色的园区集聚发展,推动了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军转民”“民参军”并非简单的聚合就能相互投契,资源整合了、力量聚合了之后,还有一个结合的问题,在张晓明看来,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信任”,只有通过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军民之间的“车同轨、书同文”。
政策先行。2013年,北京市政府印发《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初步形成有利于军地合作科技研发、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各类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融合。2015年,中关村海淀园规划构建“一体三园”军民融合创新模式,促进“民参军”,推动“军转民”。2017年4月,《中关村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出台,提出给予中关村军民融合特色园开发建设或运营管理机构每年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
搭建平台。积极支持联盟、协会等社会组织与军方、军工集团对接,提高创新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应用效率。目前在中关村注册与军民融合相关的产业技术联盟有数十家,涉及智能机器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集成电路等多个行业,社会组织成为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和资源。2016年12月,中关村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暨军方联络处揭牌仪式隆重举行。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后勤保障部、训练管理部等13家军队单位在海淀区设置联络处,为军民深度融合提供宏观政策指导,为企业参军提供直接需求牵引。
培育企业。突出民口军工企业等主体力量建设,中关村上千家企业参与军民融合,涌现了一批“民参军”领军企业,一些企业已成长为我国民口企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第一个总师单位和总体单位,多个中关村企业先进科技成果获得军方关注和应用。未来,拥有重大颠覆性原创性核心技术的“中关村前沿科技企业”将成为中关村民口企业军工领军企业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