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第五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拉开大幕。在军民融合展馆里,一大批军工“黑科技”展品尤其吸引人们的目光——其中既有核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最新成果,还有通过激光技术对地面建筑物进行三维建模的无人机……
这些展品是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决赛入围项目,代表着国内军转民技术的最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20件入围项目中,绵阳项目占据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创造了历年新高,同时还勇夺第一名。
在这一现象背后,凸显了科博会对绵阳军民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科博会及绵阳在军民融合方面进行的相关探索,激活了绵阳科研资源,释放出强大的产业发展能量。□张羽 明远
“五大体系”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绵阳拥有18所国家级的科研院所,两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万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技城。
要加快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实际就是一个“掘宝工程”,将宝贵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产业动力。为此,绵阳推出了构建军民融合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开发、开放合作、金融服务的“五大体系”。
之所以这样设计,其主要原因在于——军民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科技成果转化,更涵盖产业发展、人才开发,还离不开金融支持。因为涉及多个部门,为了统一协调,以加快推进“五大体系”的构建,绵阳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将相关的金融、科技、经信等部门都纳入其中,以形成合力。
这一机制也很快收到效果。以金融支持为例,一些中小型“民参军”企业此前一直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为此,绵阳启动了一系列改革,其出发点都是一个: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专营化、特色化、市场化的金融服务。绵阳的第一步是成立军民融合专营金融机构:为军民融合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此后,一系列创新举措随即启动:在全国率先设立总额54.5亿元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等5只基金,成立运营全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银行和保险支公司。如今,绵阳全市军民融合贷款已突破200亿元。
创新驱动 带来一系列“国内首个”
绵阳军民融合发展的最大优势是蕴藏在军工科研院所内的技术优势,但其中相当部分还停留在实验室里,没能释放为产业发展的动力。
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给绵阳带来了机遇,一系列打破“坚冰”的探索随即启动。
为了给实验室里的技术寻找产业合作伙伴,2016年5月26日,绵阳正式启动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这是科技部授予的全国唯一的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旨在打造全国军民两用技术交易集散地,在更广的范围内寻找技术的供给和需求方,促成双方合作,从而大幅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率。有数据为证:该中心运营一年,即促成技术交易553项、金额突破10亿元。
类似的创新模式也在绵阳不断涌现:组建全国首家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整合价值31.6亿元的仪器资源,近千家企业从中受益;率先推动中国兵装集团第58研究所开展军工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建成中物技术等3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绵阳军工科技资源“富矿”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军民融合 为加快发展输送“源动力”
经过一系列探索,绵阳军民融合发展的“五大体系”已初见成效。此次入围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决赛的绵阳项目,均与国防军工院所的技术息息相关,并结合现实的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了技术成果的民用转化。
同样,军民融合发展带来的活力,也体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
作为经济活动最活跃的群体,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个地方科技创新情况的直观体现。
如今,绵阳已建成科技城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孵化器6个、国家级众创空间7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0个,绵阳科技城孵化器总数达到55个,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和服务机构3400余家。
同时绵阳设立6000万元/年的人才专项资金,着力聚集创新人才,近年来累计资助人才项目和团队697个、2.3亿元,人才总量超过70万,科技人才23万人。
受此推动,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从5年前的不到1000家,发展到目前的10000余家,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就新增3800余家,绵阳科技城创新创造活力迸发。2016年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78.91%,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达68.57%,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7%,均位列全国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