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以来,京津冀地区首个调整行政区划的城市终于亮相。5月13日,河北省保定市正式宣布最新的区域划分调整方案,根据调整方案,保定市辖区将由三个变成五个,面积增加7倍,人口翻一番。业内人士认为,保定区划调整将有助于京津冀城市群从“哑铃型”向“金字塔型”转变,使得京津冀城市群的结构更加合理。
保定变身“大保定”
保定市行政区划调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国务院批复的首个京津冀地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也是批复最快的一个方案。
调整之后的保定到底有多大?根据批复,保定市行政区划将由原来的25个县(市、区)变更为现在的24个(含定州市、涿州市)。而保定市内的新市区、北市区和南市区在经过调整后被拆分成竞秀区、莲池区、满城区、清苑区、徐水区五个大区,市区面积由原312平方公里增至2531平方公里,是原有面积的近8倍,市区人口也由原119.4万人增至280.6万人。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峰表示,此次保定市区面积大幅增加,主要是立足于京津冀一体化布局和原有老城区弊病所做的调整。
李峰表示,一方面,为顺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保定将承接部分转移功能,这需要空间作为支撑,现在借行政区划调整来优化空间布局,有助于不同区域承载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保定也是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一改原有传统城区利益分割的现状。
区划调整迎发展机遇
保定地理位置优越,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备先天优势。然而,作为河北省惟一突破人口千万级的设区市,保定的经济发展却一直跟不上步伐,2014年保定GDP仅为2757.8亿元,在河北1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5位。保定的发展到底遇到了哪些问题?
调整前,保定市市区面积为312平方公里,在全国285个地级市中居倒数第10位。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表示,多年来,保定市行政区划一直存在面积小、空间划分不合理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保定的发展前景。
调整后,保定的面积、人口都将大幅度增加,业内人士分析,保定市的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能够更好地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外资,落地更多的项目,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业内人士同时指出,由于保定市区内部以及市区与周边县市在行政区域限制和管理模式上的不同,导致了许多资源难以优化整合,户籍、医疗、教育、社保等政策无法共享,城市建设不能统筹规划,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在调整之后,保定周边区县统一纳入市区管理,各方面均按照统一标准管理,全面增强了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促使京津冀城市群转型
据了解,城市群是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也是生产力布局的增长极和核心支点。目前我国在重点建设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其中之一。对于京津冀城市群中最先提出调整的保定,它又会为京津冀城市群带来哪些变化?
河北金融学院教授赵清华表示,此次满城、清苑、徐水撤县建区,将有利于该市更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同时,保定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此次区划调整将助推京津冀城市群建设。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也表示,目前,京津冀城市群是哑铃型的,上面是北京和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下面的次中心城市却只有石家庄和唐山勉强够资格。两个特大城市优质资源和功能集中,小城市只能承担一些最基本的功能,这种不合理的结构也影响着北京向河北进行产业和资源转移。
“保定的此次区划调整,将有助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结构更加合理。”张贵说道。张贵认为,此次区划调整对于保定而言,能够做大城市规模,打开未来发展空间,对于京津冀城市群来说,也有利于其从哑铃型结构向更加合理的金字塔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