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是党中央在当前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后,作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方针和决策,言简意赅,阐述精准,必将惠及亿万老年人。潜力无比的老龄市场以及蓄势待发的老龄健康产业,必将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服务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3亿,占人口总数的16.7%。这样的人口结构给老年消费和医疗护理带来巨大挑战。今后老年人的三大需求会快速增长,第一是生活照料需求,第二是医疗康复需求,第三是精神文化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一名专业护理人员可以同时照顾30位70-75岁的老人,但只能照顾9位80-85岁的老人。至于85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平均每4人就需要一位专业护理员。从现在的前性研究看未来,我国将需要800-1000万名专业护理人员,而目前拥有正式养老护理职业证书的人不过30多万,差距相当大。提倡为老年人服务,开展多种形式、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养老服务,应该是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头戏。这不但是一个诞生中的全新产业,也必将带来相应教育培训市场的火爆。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短缺,严重影响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的重点应以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诸多服务。
适应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政府对老年产品的生产应采取扶助和支持的政策。繁荣老年市场是满足老年人的消费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而老年市场的繁荣则取决于适合老年人消费特征的产品是否丰富。政府对繁荣老年市场负有一定的责任,应积极协调老年人要求价廉的消费心理与生产企业追求利润的经营原则之间的矛盾,对老年产品的生产采取扶助和支持政策,以促进老年产品的丰富,从而达到老年市场的繁荣。当然,这些扶助和支持的政策不能用行政命令,而只能用经济手段,如降低税率、低息贷款、保证原料等,通过这些手段,促使企业乐于向老年产品的生产聚集,实现老年产品的供求平衡。
企业应以高标准服务、低水平赢利作为老年产品的营销手段。国际市场上,常见的老年用品可分为12类。在这些分类下,全球老年用品已达6万多种,而我国仅有2000多种,差距甚大。老人多元化需求亟待满足。因为对老年人消费市场缺乏足够重视和调研,目前我国企业提供的老年产品和服务种类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按摩器械、养生保健食品、养老院等略显“传统”、“低端”的产品与服务项目上。这些产品种类已经很难满足当下老年人多元化需求,未来老年人用品将会以智能化辅助工具、可穿戴健康管理产品等为发展方向。
重塑健康观念 创新产业模式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健康方面的需求与供给方面的不平衡产生了诸多矛盾。这种矛盾在医疗健康领域方面更加凸显。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创造了奇迹,但是人们群众健康状况的改善却相对迟缓。今后,我们要着重研究和改善亚健康、慢性病、临终关怀、老龄化健康危机等问题,医疗机构责无旁贷。医疗机构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多地要体现对人的关心和照顾。这不仅可以化解医患矛盾,重要的是可以为老年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内涵和生机。重塑健康观念,创新产业模式,引导健康产业发展,从而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要充分认识到老龄产业涵盖着多个行业、多个领域,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尽管老龄产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产业,内部包含许多行业。老龄产业涉及饮食、服装、交通、护理、保健、金融、保险、建筑、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发展老龄产业应当依靠党和政府,协同有关部门,遵循经济规律,动员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当下,在对老龄产业纳入市场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扶持中介机构制定行业标准,实行行业自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老龄产业发展结构。养老不是一个学科,也不属于某个单一的专业。它虽然看上去没什么高深莫测,但牵涉面极广。养老有很长的产业链,任何一方都无法“包打天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开拓和细化,特别是老年健康市场更需大力发展。为此,应加快老龄产业规划的制定,将其纳入国民经济的产业大布局,并指定政府主管产业发展的部门来管理,明确任务、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