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胡馨月随成都经开区考察团赴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国考察。此行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欧洲企业非常注重生态园建设,在产业园区里植入很多创新理念,产城融合做得非常好。
胡馨月是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国际合作处处长。成都经开区已经成为西部地区聚集整车品牌最多、产业链条最全、量能提升最快的汽车产业基地。这次考察除对接项目外,主要是学习借鉴欧洲园区规划。
7月2日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必须重新审视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以建设产业新城为目标,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生态链,集成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传统园区转型
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快速崛起,完成了汽车全产业链千亿—汽车制造业千亿—汽车整车制造业千亿的“三级跳”,整车产量突破百万辆,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成都经开区最亮眼的品牌和名片。
目前成都经开区已聚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神龙、吉利、沃尔沃等11家整车龙头企业,一汽大众发动机、德国博世等300余家零部件企业,美国哈曼、阿尔特、大运汽车等60余家第三方独立研发机构、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和省级企业研发中心。
“一个区域聚集十几家整车企业是很少的,我们成为全国十大汽车产业基地,成功跻身于全国汽车产业第二方阵,正全力冲刺汽车产业第一方阵。”胡馨月表示。
不过,这样的产业园区规划也面临一个问题。大量工人的就业和居住是分离的,容易出现工业与城镇“两张皮”的现象。成都市投促委主任丁小斌表示,“长期以来,我们是以产带城,以产带人,以产为主。”而这样的模式必然导致空城的出现和潮汐式交通问题。
实际上,随着全国开发区遍地开花,城镇化与产业化之间的分离也越发明显,政府和学者近年来提出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等概念,目的就是实现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职住平衡”,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有专家描绘产城融合的未来图景:区域内产业发达,人才集聚,然后是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社区充满活力等。在复合型社区里,由于城市效率提高了,每个生活在里面的人,工作有充沛的精力,生活有足够的时间,老人不再等待子女晚归,孩子不再等着父母接送。高端人才才愿意在这里生活、工作。
国内也有先行者,比如苏州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和其他地方开发区的“产业主导”、产业先于城市发展的理念不同,苏州工业园区从建设初期就开始贯彻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并进,奉行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同步的现代化发展理念,从一开始就摒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在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发展早期,就明确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的新城区”发展目标。
成都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更鲜明提出,产业园区就是城市新区的发展理念。在产城融合的基础上,成都更进一步提出,将园区产业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这次产业发展大会提出,目前成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重新审视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以建设产业新城为目标,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引导不同区域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带动研究创新力量和服务体系集聚,促进产业上下游和协作关联企业,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生态链,集成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为此,成都市提出,高水平开展产业新城城市设计。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构建产业新城控制引导框架,加强色彩、天际线、绿化景观、建筑风貌等设计,实现城市与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
成都市经信委党组书记施跃华表示,按照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城市空间层次,近期成都市经信委会同相关部门和区(市)县,开展了《成都市工业空间布局规划》修编工作,全市布局20个工业园区和10个工业集中区,与周边城镇区域统筹规划,依托产业支撑,建设新城新区和产业新城。
构建产业生态圈
丁小斌对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感触最深。“现在我们要更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合一。”
“一个产业从无到有,往往是先来了一个企业,从一个点开始,发展上下游,变成一条链,然后前后左右发生关系,再变成一个面。但是,从生态角度来考虑,是一个立体的,如果企业招商引资是1.0,上下游垂直产业链是2.0,做一个产业集群是3.0,那么做产业生态圈就是4.0。以构建产业生态来发展产业是更高的层次、更高的阶段。”丁小斌说。
现代产业生态理论研究表明,产业生态圈是指一定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和配套企业等要素有机排列组合,通过产业链自身配套、生产性服务配套、非生产性服务配套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产业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的一种多维网络体系。成都提出,坚持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也就是说,要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企业进入。”成都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曾九利表示。胡馨月的欧洲之行也让她感受非常深刻,此次对接法国铁路公司下属一家设计公司,他们的设计突出“以人为本”,他们的工厂园区与商业和居住区没有太大的区别。
成都要求坚持人文标准、人本逻辑、人性尺度,遵循“一个产业类别就是一个主题城市社区”原则,根据特定人群的偏好,合理配置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打造功能完善、彰显文化风貌、体现生态宜居的产业社区。
目前,成都经开区正围绕“九大环节”(制造、研发、试验、检验、教育、租赁、后服、消费、文化),着眼“两个高端”(前端研发设计、后端增值服务),积极引进中国汽车技术中心西部研发基地、瑞典SGS等研发和检测项目、吉利大学等教育项目、吉利国际赛道等汽车文化项目。
不仅如此,成都经开区还规划建设了中法生态园和中德智能制造园。其中,成都中法生态园通过借鉴法国乃至全球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特色,以人为本,同时按照“产业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三态合一的生态指标体系,构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把自然引入城市”的生态设计理念,贯穿于成都中法生态园的规划方案中。
成都中法生态园将以目前已有的洛水湿地公园为基础,打造一大片湿地水域——中法国际自然生态公园及两个小型配套城市花园,这是该项目的“绿色心脏”。在成都中法生态园的西端,临近成都市区,将大力汇聚创新研发、生活服务和商业配套产业,打造充满国际高端气息的“现代极”;在成都中法生态园的东端,在洛带古镇现有中国传统客家建筑群落基础上,积极融入法式文化元素,打造既饱含厚重历史又展现中法风情的“历史极”。
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瑛表示,坚持“产业园区就是城市新区”的理念,成都按照“产、城、人一体化”方式,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在全市统筹规划66个产业新城。同时,制定了产业园区规划导则,分类明确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导向、建设标准、配套设施和风貌特色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