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初召开的绵阳市工业经济分析会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绵阳市八大重点产业同比增长10.4%,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88.7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居绵阳市八大重点产业之首。记者获悉,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43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幅达23.5%。
绵阳市节能环保产业异军突起并非偶然。记者调查发现,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成为推动、牵引产业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部门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产业,成为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集群的重要推手;同时,还有一系列帮助企业拓展本地市场、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服务……多重因素之下,实现了一个产业的整体增长。
做规划
推动产业同业聚集成链发展
“截至2015年底绵阳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达143亿元,从业人员仅有4000余人。这样的比值不难看出节能环保产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市经信委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说。
早在2013年,市委、市政府就将节能环保产业划入绵阳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15年,市委、市政府将大力发展“两新”产业作为绵阳市的两个“一号工程”之一,而节能环保产业,成为绵阳市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属于“两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绵阳科技城现有产业及未来发展方向,绵阳市节能环保产业以资源循环利用、节能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确定了金属废弃物处理、非金属废弃物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环保监测设备制造、污水处理设备及服务、环保专用设备等几个重点领域,推进集群式发展。
在绵阳市节能环保产业规划的引领下,市经信委严格按照工业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保证各项规划统筹协调、有机统一,合力引导和推进产业同业聚集、关联发展、成链发展。同时,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的技术研发优势,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制造和服务协同发展,加快与其他产业融合。
据了解,目前,市经信委已编制完成《绵阳市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规划》,着力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做推手
加快培育形成龙头企业集团
近年来,市经信委牵头,市、县两级多个部门协同作战,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引导一批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整体带动性强的骨干企业通过兼并、组合、上市等形式,加快规模扩张,形成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绵阳市节能环保产业的中坚力量。“在节能装备制造领域,我们确立了黄龙破碎、矿山机器、中邦玻璃、海立电器等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培育;在先进环保领域,重点培育华元航升、鑫科源、振华科技等企业;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重点培育了铜鑫铜业、金循环、保和泰越、保和新世纪、锐洋新材料等企业。”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绵阳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雏形已现:
游仙区正加快“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再生资源交易结算平台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拉动平台线上交易,正加快形成废旧汽车拆解为主的拆解及零部件修复加工产业链。
江油市正努力推进节能矿山机械制造集群式发展,充分发挥川矿、黄龙破碎等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带动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同时引导一批行业内中小企业扩能联合发展,从而实现江油市节能矿山机械制造产业壮大规模、集聚发展。
经开区着力培育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中心,依托鑫科源、九洲环保等项目,实现对危险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同时,打造川西北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
做服务
帮助企业拓展本地市场
节能环保产业与一般性竞争行业最显著的区别,是其对政策的依赖程度较高。为了促进产业整体发展,绵阳市充分做好政策和市场结合文章,把促进推广应用作为关键环节,同时,从政策层面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近年来,绵阳市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淘汰落后锅炉、电机、老旧汽车等,扩大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市场空间,以政策拉动需求,进而带动产业发展。同时,不断引导节能环保产品消费,鼓励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各类建设项目在采购条件允许,或者技术性能、服务、价格等相同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帮助节能环保企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拓展本地市场。与此同时,去年以来,绵阳市还加速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节能环保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为目标,绵阳市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进一步梳理凝练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通过设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开展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等,强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目前,在节能产业领域,绵阳市正加快节能共性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的研发,推进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机电产品再制造、智能变频、半导体照明等技术和装备;在环保产业领域,以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领域为重点,研发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提升绵阳市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以废金属、废轮胎、危险废弃物等处理以及再制造为重点,加快研究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应用前景广泛、经济效益明显且无二次污染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同时,着力提升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加强对外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