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康保立足自身优势,转变发展理念,把壮大文化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力促让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软实力变硬支撑”的发展之路。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作为坝上草原一颗璀璨明珠的康保,辽金文化与蒙汉文化在这里汇聚,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织,二人台文化、肉石文化等本土地域文化引人入胜。
如何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在‘特’字上寻突破,在‘精’字上树品牌,全方位打造立体式发展格局。”康保县给出了答案。
康保以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为底蕴,着力推进文化资源的转化创新。他们牵手中国戏曲学院,就康保二人台挖掘传承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全面合作;连续举办了康保二人台优秀剧目汇演等活动,康保二人台成为这里的标志名片。立足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对西土城古城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深度开发,并整合考古资源,打造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旅游精品路线。致力提升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康保书画摄影展走进北京宋庄,东盟十国青少年文化交流节走进了康保。此外,康保还建成2K数字影院和二人台博物馆、大剧场、传承培训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并积极打造文化景观带、特色文化街、文化主题公园、广场等一批文化地标工程,在建筑风格、景观、布局上植入浓郁的文化色彩。康保县奇石文化、历史文化民俗等协会相继成立。康巴诺尔文化博览园、康保县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逐步完善。专题片《康保肉石盛宴》在央视十套《中国地理》等栏目热播,吸引各地收藏爱好者前来淘宝,珠宝玉石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实现了旅游和文化的有机融合。
借景造势成效突出
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康保坚持将独特的生态资源作为重要支撑,陆续举办了国际草原马拉松赛、草原风筝友谊赛等大型文化活动,大力塑造文化大县品牌。
——“风”资源叫响俏品牌。利用夏季凉爽、风力适中、草原广袤优势,将风筝文化与地域文化完美融合,成功举办了四届草原国际风筝友谊赛,成为康保文化旅游的“头号招牌”;
——“高”资源引发挑战热。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连续三年举办草原国际马拉松赛,具有1500米基础海拔和600米的累积爬升的赛道,被称为最难和最具挑战的中国公路马拉松,每年都有上万名国内外专业选手前来挑战极限;
——“草”资源吟出绿诗意。为集聚草原文化内涵,抒发冬奥情怀,康保连续举办了两届草原诗会,吸引国内外上千名作者踊跃投稿,县域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冷”资源变成热看点。针对冬季寒冷漫长实际,康保主动融入全市冬季冰雪旅游圈,邀请哈尔滨知名品牌专业团队量身打造两届草原冰雪欢乐世界,填补了冬季旅游空白。
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的成功举办,实现了草原文化、乡土文化、冰雪文化等本地资源与外来资源的有机融合。活动期间,外地游客云集,旅游综合收益逐年上升,康保被誉为张家口最美旅游目的地之一,产生了被外界瞩目的“康保现象”。
带动聚力作用明显
放风筝,看演出,观冰雪,赏草原风光,吃农家饭菜,听二人台,赏民俗文化……现在,到康保,吃住行游娱购,可以满足游客所有需求。文化旅游产业的倾力打造,扩大了康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如今正形成游客如云、客商云集、发展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
康保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以及良好形象的对外展示,也为该县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特别是结合草原国际风筝友谊赛,康保连续三届举行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累计签约项目31个,总投资256.1亿元,涉及新能源开发、装备制造、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为全县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县域游客的逐年增多,带动了康保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业和通过旅游拉动的就业人数近万人。同时,以“吃农家饭、睡农家炕、享农家乐”为特色的农家院、农家乐迅速兴起,目前已发展到60多家,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据统计,2015年,该县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收入2.2亿元,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康保增加群众收入、带动本地就业、提升县域经济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