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特色小城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开始掀起高潮。
产业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桥,融入“互联网+”等现代元素,加速集聚高端要素,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特色小镇这一建设构想,在古城辽阳已进行了一年的探索实践。
不是刻意谋划在先,而是辽阳人一心要抢抓机遇。这一抢,就抢出一个特色小镇建设的红红火火、生机勃发新局面,拥有了一支从创建国家级到省级再到市级甚至延伸到县级的四级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形梯队。
汤河温泉小镇被列入国家首批创建特色小镇名单,佟二堡、西大窑、小北河三镇被纳入省级创建名单,再加上前杜草莓小镇、辽峰小镇、太阳谷小镇和太子岛风情小镇、东京城满族文化小镇、东宁卫都市休闲小镇等共11个小镇被列入辽阳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这些特色小镇代表了辽阳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成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顶层设计” 与“特色小镇”
实事求是地说,辽阳市推进和培育特色小镇,源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瞻远瞩和超前意识,也是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和市“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所作出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辽阳人秉承古老商埠之地的精神遗留,逐步探索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道路,在广大农村迅速兴起了“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辽阳作为一座历史古城,2300多年的历史积淀,赋予这座历史名城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里山美水美,旅游资源丰富,温泉疗养更是享誉全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之后天创造,可以说,如今的辽阳,乡乡有特色,镇镇有亮点。
历史进入到“十三五”时期,加速推进新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辽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正加倍苦干实干,为实现“十三五”末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特色小镇建设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选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建设特色小镇,辽阳优势和条件均已具备,且时机已经成熟,此时不抢抓建设,更待何时?
2016年3月中旬和10月下旬,辽阳市委主要领导一行专赴浙江省,先后考察绍兴市和杭州市,学习考察特色小镇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在总结外地先进经验基础上,辽阳市迈开了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产业融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由此,辽阳也成为在全省率先开始特色小镇建设的城市。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找准定位,搞好规划,强力招商,强力建设”成为辽阳抓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词。辽阳市首先强调规划引领,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规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协调性,体现国际视野。还要突出产业支撑,要立足实际,聚焦特色产业,兼顾经典产业,每个特色小镇都要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使之成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大产业。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交通、环保、绿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提升小镇功能。要创新体制机制,让特色小镇成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并提出建设目标,到2018年,全市建成10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
2016年4月底,辽阳市《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辽阳市特色小镇建设总体规划(2016—2018年)》和《辽阳市特色小镇创建导则》3份文件相继出台。
“突出特色”与“产业支撑”
特色小镇精髓在于“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深入挖掘,辽阳找到了培育特色小镇的闪光点和核心竞争力。
不搞低版本、半吊子的“特色小镇”,拉长特色链,建设产业链,提升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含金量,从“低小散”升级为“高精尖”,从“脏乱差”脱胎为“绿净美”。辽阳培育特色小镇,注重挖掘地方内涵和区域特色,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而在建设中,则不搞“拿来主义”,跳出套路,拿出思路,为特色小镇建设寻找出路。通过近一年的规划建设,一个个特色小镇凭借特色产业,加上政策扶持、文化内涵,在辽阳大地上不断破壳而出,逐渐成为“产城融合”的新亮点和转型升级的“新支点”。
在产业上,辽阳立足实际,聚焦信息经济、健康、旅游、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温泉旅游、皮装裘皮、袜业、葡萄酒酿造、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兼顾彰显传统工艺、特色食品、民族风情、民俗文化等经典产业。每个特色小镇都要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使之成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大产业。而在抓产业发展时坚持做到“四个结合”:与工业产业集群建设结合——佟二堡皮草小镇、小北河袜艺小镇和首山东北智造小镇,依托工业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发展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新格局;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建设——前杜草莓小镇、辽峰小镇和东宁卫都市休闲小镇及太阳谷小镇,依托辽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势,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 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西大窑燕州城小镇和太子岛风情小镇、东京城满族文化小镇,则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周边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努力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游客观光旅游的歇息地和“后花园”; 与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结合——坐落于弓长岭区的汤河温泉小镇,依托温泉旅游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的优势以及消费、流通的需求,通过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已经发展成为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城市综合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培育新动能”
全国上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火如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在辽阳,特色小镇已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依托这一平台,辽阳市在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辽阳县小北河镇,记者看到,通过盘活闲置资产,由当地民间资本投资9000万元、建筑面积7900平方米的小镇客厅项目已开工建设,这座独具特色的北方袜艺小镇开始破壳成形。该镇坚持“一去一留”抓整治,建成新印染厂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去”掉的是落后产能,并重点扶持了袜业龙头企业,“留”的是高端规模以上企业;坚持“一破一立”促转型,“破”的是传统的生产模式和路径依赖,提高产业附加值,“立”的是产业平台、转型样板和创新载体,推动袜业产业脱胎换骨;取得了“一降一升”的成效,“降”的是污染能耗,“升”的是产业竞争力,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去年,全镇202家针织企业,产袜量超过10亿双,产值超过15亿元。其中,有13家企业做起了电商,走上了“互联网+”的企业创新发展道路。
辽阳特色小镇建设,正在走出一条转型升级,抓住互联网时代机遇,实现产业从传统向现代、从低端向高端的迈进之路,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和通过“互联网+”和“文化+”等方式,培育新产业、催生新业态之路,产生了“1+1>2”的产业融合效应。
辽阳市委主要领导指出,项目决定产业支撑,产业决定小镇未来。每个特色小镇都要紧扣产业定位,锁定主攻方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骨干企业、优质项目落户。目前,辽阳市上至国家、省级下到市、县级特色小镇创建、项目招商及建设工作正风生水起。汤河温泉小镇总投资7亿元的“一水云天”项目接近完工;佟二堡皮草小镇总投资近4亿元的东方米兰工业地产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在抢抓施工……一个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建设,正呈星火燎原之势,为古城辽阳增添无尽的发展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