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作为集中承接企业的载体,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也紧跟步伐。针对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的产业园区,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日前在向人大做报告时强调,将开展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负面清单管理”试点。
陈吉宁表示,健全环境预防体系、从源头把控环境问题是今年环境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年将继续开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战略环评,加强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并特别提到会在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方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试点。
有分析指出,正因为规划环评处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所以它才能够有效地控制住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而在规划环评方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无疑是为环境保护购买了一份双重“保险”。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就曾表示,以负面清单等为手段开展规划环评,可以严控重点行业的环境准入,倒逼高污染企业、环保违规企业淘汰退出。
尽管各方的期许度很高,但规划环评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落地难的问题。陈吉宁曾在去年10月表示,规划环评意见难以形成刚性约束,也没有一个追责的机制,所以规划环评中未评先批的现象比较普遍。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蓝虹看来,目前规划环评所遭遇的困境恰恰证明了负面清单重要性。“如果规划环评也能有自己的一份负面清单,详细列出哪些情况不予批复,那么类似于未评先批等现象也将从源头上得到根治。”蓝虹说。
实际上,在此之前,全国已有多个地方开启了园区环评的“瘦身”工作。蓝虹认为,环评负面清单具体会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论证,因为无论添加哪些条件都会对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利益方面的考量和平衡。但她也表示,随着产业园区负面清单制度的试点,未来环评工作会更加直观和清晰,在禁止项一目了然的同时,产业园区环评工作的开展也会更有效率、更有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