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通州工业开发区的力达工业制品公司管理层正忙着开会讨论产业转移方案。在近日召开的通州区产业转移对接会上,负责人刘杰拿回了一叠厚厚的材料。管理层们主要讨论了河北、内蒙古两地的对接地优势,并准备尽快考察。这次对接会由通州区政府搭台,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等40个地区代表与全区400家企业对接。
今年年底前,通州区2000家不符合北京市副中心定位要求的企业要被调整退出。这些企业曾经为地区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有的甚至经营了十多年。即将挥别之际,通州区制定并争取落实一整套的“政策嫁妆”,帮助企业积极寻找对接地,协调做好企业的选址、洽谈、建设、投产等工作。
空间更大了
通州区京塘路榆林庄桥北的一条大路旁,曾经的楷模木门公司大门紧闭。这个曾经为漷县镇和全区带来经济效益的企业已经搬走一年多,在山东省离北京最近的庆云县落了户。
楷模木门刚进漷县镇时,主要进行木门的生产和销售,一时吸引了200多人就业。“由于土地限制,我们只有不到30亩地的空间。”曾在漷县开办木门企业的苑先生说。
根据北京市和通州区的工作要求,到2017年底,该区将全面完成不符合北京市副中心建设的产业疏解转移工作。和楷模木门一样,家具、工业制造、材料生产等企业,由于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而面临疏解。
刚开始,苑先生对疏解很犯难:“好好的厂子,干嘛非要往外搬呢?我对其他地方毫不知情,出去就是一摸黑了!”
可企业30亩地的发展空间眼看着就不能满足要求了,再加上各种成本不断上升,苑先生不得不硬着头皮准备退出。“那时候我就想着哪个地方的优惠政策多就去哪儿,趁着外迁企业还不多,”苑先生直言,“刚开始对疏解的理解就是腾退,不让在这里干了,去哪儿开厂子,怎么开,政府都不管了。”
可通州区经信委的负责人却否定了他最初的想法:“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搬了,除了地理空间等条件,更要看当地的发展规划是否与自己企业相符。否则过几年又要退出,企业就要承担损失了。”在经过耐心的分析后,苑先生最终把目光转移到了庆云县。“这是山东省离北京最近的县,北靠京津,南依济南,毗邻天津、黄骅、滨州三大海港。关键是这里有发展家具产业的规划,厂子建成后就可以顺利投产。”
在众多需要疏解的企业中,楷模木门是较早的一家企业。仅仅用了五个月,企业就在山东建成投产,面积扩大到原来的五倍。“我们在庆云县建设了150亩地的现代化工厂,不仅优化了生产环节,还扩大了企业的规模。现在我们又准备开发100多亩地,扩充产业链。”同时,在企业入驻庆云县之前,当地就提供了税收、土地和人员等的优惠条件。
退出并不让企业为难,为难的是退出后何去何从。通州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该区产业疏解的指导目录梳理出的2000家企业,都曾经对全区的工业制造、劳动力就业和税收等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要本着企业和地区共赢的原则,既为通州区的功能定位考虑,也要为企业的将来做打算,就像嫁女儿一样慎重。”
帮企业找“婆家”
“零零散散地带着企业找承接地,成本大,收效也不高。”通州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有意愿疏解的企业和承接地代表请来,发挥政府的平台作用组织对接会。
近日,第一次产业对接会在台湖镇举行。40余个承接地与近400家通州区企业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来自力达工业制品公司的刘杰是企业代表中的一员。该企业主要从事不锈钢表面PU、PVC材料生产。
早晨九点,刘杰刚进门就拿到了一本对接手册。翻开手册,承接地的地理位置、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优惠政策等信息一目了然。刘杰说:“这个小册子很重要,我要带回去仔细看。在现场听和看容易乱,有了这个,我也好回去和管理层商量。”
转了一圈下来,刘杰终于站稳了脚跟。“我找到了河北、内蒙古两个地方的对接地。要是就靠我们几个管理层出去找和谈,恐怕没个一年半载下不来。”
翻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介绍,刘杰说:“他们的规划中有生态工业区和环保建材园等内容,符合我们公司的生产内容。回去之后我们会尽快接洽,对比后再做决定。这样,我们就能踏踏实实退出了。”
实体企业达到470多家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也是转移的重点地区之一。33家企业一大早就赶来了,而且全都是一把手参与。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关淼说:“这个活动为下一步的企业转移提供了便利,而且开发区选择非常多,包括在谈判过程中的政策、地价、科技补贴等,了解非常清楚,这样企业选择余地也非常多。”
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聂玉泉说:“这次会议之后,园区还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我们还会给企业和承接地召开专场对接会,并在企业洽谈、落地、投产等一系列工作中做好跟踪服务,让通州的企业落户到其他的市县时更安心,同时也希望这些企业能够在其他地区更好地发展。”
备足“政策嫁妆”
2000多家企业疏解是个大课题。通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调整退出,该区制订并实施了“1+14”的配套政策体系。“这个体系明确了调整退出是全区的工作,动员各部门积极应对,给企业找出路找方法。”
以最直接的补偿标准为例,记者了解到,按照全市要求,确定补偿时应由环保部门根据企业的能耗数据确定排放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的范围进行补偿。“这个补偿的前提是要在统计局有相关的数据存底,但全区只有300家不到的企业能够直接通过数据运算补偿。剩下的一千多家企业市级层面并没有给出补偿方法。”通州区经信委副主任官宏说。
为此,通州区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对企业进行评估,将其能耗等数据形成报告,为后续补偿提供依据。“我们将按照市级标准的一定比例进行核算,例如同样排放量的两个企业,由区级核算的可以拿到市级70%左右的补偿金额。”官宏介绍,对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无法进行能耗等评估,则根据其占地面积、人员、税收等进行补偿。
补偿之外,更多的是服务保障。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1+14”的配套政策体系,如同退出企业的“政策嫁妆”:既有全区层面对各部门分工职责的总体规定,也包括了具体领域的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科技园区为企业和承接地提供机会对接;社保部门针对本地人员再就业问题进行规划;环保等部门核算企业的能耗和排放数据……所有政策的制定,都充分运用了行政、经济、法律、标准化的手段,更好地服务存量企业调整退出。
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退出不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是一个长期计划,相关的政策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我们的目的是要合理合法地对全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为退出的企业服务到底,是政府服务水平和责任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