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农牧局紧紧围绕“为谁扶贫,谁去扶贫,怎么扶贫,用什么扶贫”的工作思路,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实际,采取七项措施,扎实推进农业生态扶贫工作。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贫困村的产业特点和发展优势,结合威宁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精准帮扶的要求,对每户贫困户进行深入调查,制定完善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计划,与相关部门对接项目、密切配合,确保产业帮扶工作抓扎实、出实效。
落实产业帮扶责任。落实班子成员分片负责、技术干部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准帮扶工作措施。明确工作任务,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落实更多的项目及资金,集中力量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生态扶持发展工作。对已争取的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加大项目检查力度,严格项目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实施成效。
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整合各相关部门产业项目资金,集中向产业优势区域投入。根据精准扶贫要求和产业化扶贫工作特点,将有关项目向帮扶区域及帮扶对象按产业整合倾斜投入。
加强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和驻村人员的作用,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和先进农业技术指导力度。针对贫困村、贫困农户的需求实际,大力开展特色经果林、中药材、冷凉蔬菜、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技术、乡村旅游及农家乐经营点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指导,推广良种、良法等科学种养殖技术;在群众中积极推广先进种植、养殖经验,组织群众到周边发展得好的乡镇和村进行观摩,从思想上转变传统观念,引导老百姓的产业发展意识;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跟踪服务,切实加快推进贫困村、贫困农户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增收致富的进程。
加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与龙头企业培育相匹配,积极安排项目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扶贫攻坚,吸纳贫困户为专业合作社社员进行产业发展扶持、招收贫困户子女到龙头企业就业推进就业帮扶,做到既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又充分发挥其市场经营主体的产业化精准扶贫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扶贫信贷资金支持,培育和扶持一批产业示范村、示范小区、示范户,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要求,结合贫困村实际和产业优势,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扶贫贴息小额贷款”等支农贷款的作用,集中打造一批经果林、中药材、反季节蔬菜示范村、示范小区和示范户,扶持发展一批家庭农场、家庭养殖场,家庭林场、家庭果园、农家乐示范户、乡村旅社,确保其产业发展有规模、有效益,并发挥对贫困户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扶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实行农业生态补偿。近年来,威宁大力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农业实行轮作、套作、休耕等模式。采取一年、二年、三年轮作等方式对种植马铃薯、玉米、烤烟等农业进行轮作,其中马铃薯-荞麦一年轮作8万亩,马铃薯-玉米2至3年轮作35万亩,玉米-烤烟2至3年轮作10万亩;采取马铃薯、玉米、蔬菜、杂粮等农作物套种,每年马铃薯-玉米套种面积达20万亩,玉米-蔬菜套种面积10万亩、玉米-芸豆套种面积达60万亩;同时,实行农业修养,每年面积达15万亩;实行土壤改良,每年推广平衡施肥面积150万亩,实施石灰改良土壤2.6万亩,推广绿肥种植60万亩;推广使用低残农药,每年作物面积达113万亩;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每年面积达1.5万亩,对已经使用的非降解地膜使用人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