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靠工业,工业看园区。近年来,衡阳市工业园区建设频频展现惊喜——
百亿投入,千亿产出:今年1-10月,全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71.64亿元,同比增长19.59%,是近五年投入最多的一年。全市园区去年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258.47亿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45%以上;
产业集群,差异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互补互促,各园区孕育出了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输变电、盐卤及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项目“洼地”,平台高地:近年来,衡阳各园区累计引进各类项目589个,吸引1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6家央企落户。各园区通过多元融资、产业集聚、服务升级,不断做优做实,正散发出磁场般的强大引力。
规划引领,顶层设计:翻开《2015-2025年衡阳市工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展现出未来衡阳工业的宏伟蓝图:打造工业重镇,成为中部十强;建设3个千亿级国家级产业开发区、创建30家百亿级企业俱乐部;重点打造2个千亿级核心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努力培育四大新兴产业孵化功能区……衡阳工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从单一投入到多元融资
增强园区“造血”功能
冬日暖阳,温和明媚。
走在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商贸兴旺、产城相融,一派生机勃勃。在这里,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和白沙洲工业园两大特色板块交相辉映,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完善通畅,学校、医院、商贸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四大国有银行、七家股份制银行及各类金融网点近60家集聚于此,不愧为名副其实的“流金洼地”。
作为集聚和推进产业发展的“大本营”,衡阳工业园区如何凝聚财力加快发展?衡阳市副市长刘正兴道出了玄机——过去园区建设,靠的主要是财政“输血”、贷款“补血”,投资渠道单一,如今理念变、格局变,园区致力于自身“造血”,正向多元化融资迈进。
成立于2005年12月的“白沙投”,下设云谷潮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和衡阳白沙洲电子信息创业园有限公司2个子公司。以“白沙投”为主体,去年以来,衡阳高新区白沙洲工业园申请光大银行东部土地整理项目贷款1.3亿元、土地整理流动贷款3亿元;以衡阳白沙洲电子信息创业园有限公司为主体,又申请民生银行标准厂房流动资金贷款4000万元。今年7月,白沙洲工业园区积极与市财政、国资委、高新区衔接,以“白沙投”名义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2亿元,资金已全部到位,此举成为全市园区首创。
据白沙洲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曾义国介绍,至今年10月31日止,通过战略合作、银行贷款、委托贷款、发行债券、发行基金等多种方式,“白沙投”、电子信息、云谷投三家公司总资产已达73.43亿元,银行授信总额达24.6亿元,实际到位18.27亿元。在金融平台的强势助力下,近年来衡阳高新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8亿元,白沙园区建成了集海关和商检于一体的衡阳公路口岸,标准厂房70万余平方米,成为企业“良禽择木而栖”的上上之选。
位于衡阳城市北端的松木经开区,同样演绎着多元融资的精彩画卷。
“松木经开区近年来已形成松木公司、金源公司、森特公司三大融资平台,至今年10月,这三大融资平台已实际形成资产77.64亿元,融资到位资金共计7.55亿元。”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雷华介绍。
融资助力,松木经开区园区建设后劲充盈:松梅路、花叶路、三里路等6个市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共完成投资1837.76万元;建成区道路实现绿化、亮化、油化;总投资4800万元、共计31460平方米的10栋公租房也已建成即将交付使用。
放眼各园区,从主要依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各级财政拨付,到利用土地开发融资、利用资源开发融资、募集社会资本投入,“造血”融资都在翻开新的一页:
祁东经济开发区通过新组建开发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状元投资建设公司两个平台实现融资10亿余元,鼓励引入社会资本4.089亿元以独资、合资、合作或BT/BOT等多种形式参与园区建设……近两年开发区建设投入达15亿元,超出过去多年投入的总和,20多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20余公里道路、3742套公租房建设都得以顺利完成。
湖南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样通过组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形式,增加注册资本、注入优质资产,积极争取银信部门授信,同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采取BT模式、融资代建模式参与,洪山路、岭园路、春园路等条条大道顺利修缮,园区建设再不愁资金难。
由单一投资到多元化融资,增强了园区的“造血”功能。全市园区近年来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面积两项指标年均增速都超过26%。
从“天女散花”到“差异发展”
产业集群产生“雁阵效应”
寒冬时节,走进衡阳市各工业园区,一样的繁忙生产景象,不同的是,各园区都有各自的主导产品、特色产业。
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已形成以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群;松木经济开发区突出打造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白沙洲工业园崛起电子信息、全国输变电产业基地;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建设生态式钢管深加工示范园区,形成100万吨/年以上的管材深加工能力;衡山工业园的再生纸产业,成为中南地区造纸基地;衡东工业园的钨制品产业,产品已占到全国市场的45%……
“以前园区是个筐,什么企业都往里装。导致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犹如‘天女散花’。如今,各园区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差异发展、突出特色产业。”衡阳市发改委主任尹同君介绍说。
衡阳市像抓城市建设规划一样,抓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在编制全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根据全市资源特点、产业发展现状,精心分析研究全市产业情况,统筹规划全市产业布局,引导园区利用各自的区位资源、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走产业集群、差异发展的路子。各园区已基本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本地配套率大大提高,形成抱团取暖的“雁阵”效应。
规划先行,打造特色园区,有利于延伸产业链,筑牢产业集群主阵地。西渡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恒生制药项目入驻不久,就先后引入了 春天医药器械、飞益达中药饮品等下游企业,衡利丰陶瓷入驻后,金利丰陶瓷原料、金大纳长石、业美包装等项目随即跟进,形成了“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连带效应。
如今,白沙洲工业园以富士康为龙头的上下游产品配套企业达到13家,带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形成百亿电子信息产业群;松木经济开发区围绕建滔化工引进10多家上下游产品关联企业,形成盐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汇聚“企业总部、核心研发、高端制造基地和国际社区”的衡山科学城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以移动互联网、大健康为主导产业,以股份制、市场化为实现方式,目前已完成概念性规划方案。规划馆、总部大楼、研发创新区(第一期)等6大工程即将启动,已有20余个科技领先、产品成熟、人才高端的电子和生物领域项目意向进驻。
今年,衡阳市聘请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编制的《2015-2025年衡阳市工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对衡阳未来10年工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及其对策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确定了衡阳打造工业重镇,跻身中部十强的发展战略目标:到2025年,新培育“高新区”、“经开区”的松木园和“经开区”的常宁园3个国家级产业开发区;创建30家百亿级企业俱乐部。重点打造高新区的白沙园、经开区的常宁园两个千亿级核心产业基地;建设经开区的松木园、云集园、衡东园、衡山园、耒阳园,高新区的西渡园等6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高新区的衡山科学城、白沙园、临空产业园,经开区的松木园等4大新兴产业孵化功能区;突出十一大产业发展重点:聚焦智能终端,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特色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做大做强;发挥资源优势,加速盐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层次,推动有色冶炼产业高端化发展;注重协同发展,加快钢管主业与关联产业改造升级;围绕大健康、拓展生物医药产业增长点;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夯实基础,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式发展;抢位布局,实现移动互联网产业突破性发展;瞄准应用需求,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专业化发展;建设物流平台,实现临空产业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实现翻一番;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实现再翻一番,进入中部六省十强。
市经信委主任欧杏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这个规划由国内最权威研究院设计,抓住了我国及世界未来产业发展的脉搏,符合国家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和衡阳的实际,规划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适应性,是衡阳未来十年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的线路图,指明了衡阳重振工业雄风的方向。”
从“争项目”到“选项目”
不是“好菜”不进“篮 ”
近年来,衡阳市着力构筑要素支撑、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市场开拓、综合服务、物流等“五大平台”,打造园区竞争优势“升级版”。
要素支撑平台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础。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衡阳市高新开发区在建设伊始就设置了完善的通讯、供电、供气、给排水、路网基础设施,高标准的学校、医院、公园等生活配套,商贸、服务业、高新产业等特色鲜明的功能分区,使衡阳市高新区成为高新产业集聚、生活服务和谐的产城融合示范标本。
要素打造硬环境,综合服务塑造软实力。开放式管理、封闭式运行,“一站式”服务、“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制度”和“企业跟踪服务制度”等一系列政务服务制度,实现了园区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变。
围墙内的事由企业负责,围墙外的事由园区负责。这已成为衡阳市工业园区服务企业的新常态。
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平台建设,让衡阳园区站在科技领先的前沿。目前,全市园区内拥有40多家研发机构,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输变电产品检验监测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国家级无缝钢管检验检测中心、省变压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省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省高电压计量检测授权站也均在区内落户。
“五大平台”集聚发力,不仅引来了1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6家央企落户,也使老工业基地“筑巢引凤”、“退城入园”的目标成为现实。
配套齐全的服务功能,优良的发展环境,筑起吸引外资的巨大磁场。“以前我们到处争项目、引外资,现在我们的园区是有的放矢选项目。”衡阳市经信委副主任李文革兴奋地说。
不是“好菜”不进“篮”。各园区纷纷提高了入园“门槛”:“未经过环评的企业一律不要”、“投资强度必须达到200万元/亩”、“项目总投资不少于5000万元”……
由争项目到选项目,不仅折射出衡阳工业园区服务功能的提升,更是发展实力的展现。
强化考核,是衡阳市提升园区功能的一大举措。园区考核指标体系由五大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进展、规模企业情况等四个方面组成,主要包括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规模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基础设施投入、融资额度、就业人数、主导产业集聚度、新开工项目数、竣工项目数、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数等经济指标。综合考核工作由市经信委具体负责实施,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一年一度的考核,使园区有压力,也增添了动力。“现在园区工作做得好与坏,不仅要企业来评判,而且年终考核,硬指标说了算,感到压力大多了。”各园区负责人都有这样的同感。
重压之下,呈现出各园区奋发有为的行动。创新理念、完善基础、优化环境,形成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