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委书记胡春华关于汕头要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要求,市经信局组织对如何发展临港工业进行专题研究,结合实际,提出汕头临港工业园区的初步方案。依托港口资源、保税功能和海缆登陆站资源等优势,以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保税、濠江、潮阳海门三个片区为主阵地进行整合优化,规划建设汕头临港工业区。通过规划优化、产业提升、政策叠加,打造广东省沿海经济发展重要区域,成为汕头新的增长极。
临港工业区具备三大优势港口建设是汕头“头号工程”,目前广澳港区5万吨级公用航道、华能海门煤炭中转基地15万吨级码头和10万吨级深水航道建成投入使用;广澳港区二期工程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2万吨级石化码头开工建设。海门港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吞吐能力,还有华能海门电厂配套的煤码头。汕头市将全力推进广澳港区大型化、专业化深水泊位及配套深水航道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建成11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万标箱的目标。汕头保税区已获批设立B型保税物流中心,开展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今后国内货物进入保税物流中心将视同出口,享受出口退税便利政策。也即是说,依托港口和保税区规划建设临港工业区,能进一步整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实现政策叠加、区域联动、功能集成、信息共享的区港联动优势。
此外,位于濠江区的汕头国际海缆登陆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通信海底光缆登陆站,也是国际海底光通信骨干网络的几大最重要的登陆站之一,海缆出口带宽占中国大陆出口总带宽45%。已有亚欧国际海底光缆、中美国际海底光缆、亚太二号国际海底光缆和东南亚—日本国际海缆共4条海缆在此登陆并开通运营,也即将成为“金砖国家光缆”在我国唯一的登陆站。汕头临港工业园依托独特的海缆资源,具备发展临港信息服务无可比拟的基础网络优势。
市产业转移工业园濠江、海门二个片区已有华能汕头电厂和华能海门电厂建成投产。依托两个华能电厂和煤炭中转基地,汕头临港工业园具备发展大型装备、大数据产业等临港产业的能源保障优势。
三大片区建设日渐推进据了解,临港工业区的发展定位将以临港工业园区作为汕头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发展临港工业、延长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发展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信息加工服务、特种船舶修造等工业产业,力争打造成为粤东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临港工业经济区。
其中,汕头保税区是汕头唯一的国家级园区,为当前粤东唯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主要功能是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
保税区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已实现全区土地工业标准化的“五通一平”,配套一个3万吨级和2个5万吨级专用码头泊位。濠江片区包括南山湾产业园、台商投资区、河浦中心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和河浦及龙虎滩生活配套服务区。其中,南山湾产业园内珠海路北侧已获批地块,已经全部完成平整,园区内道路、通信、水、电等配套已经全部完成,路灯、管道等配套也基本完成,满足企业进园建设投产。河浦中心工业区内道路、通讯、水、电等配套已经全部完成。海门片区范围包括潮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及海门镇新地村、北门居委部分土地。园区现有总长约5公里的水泥路面,铺筑有内外环路共8.1公里长的道路路基,基本形成“四横三直”道路框架。
建设高端化产业发展载体临港工业区依托广澳深水港和海门港区的港口资源,依托国家级保税区的保税功能,依托我国传输容量最大的国际海缆登陆站资源,依托现有的能源产业基础,打造临港工业集聚区,目标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高端化产业重要发展载体。
保税临港工业区依托保税功能和广澳深水港优势,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及其他保税加工业和临港制造业。濠江临港工业区依托轻工装备联盟及海缆登陆站优势,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石化新材料产业。海门临港工业区依托华能海门电厂能源保障基础,重点发展太阳能等临港新能源,新能源装备以及能源配套产业。此外,汕头临港工业区周边海域还可引进水电开发企业,利用汕头临港工业区周边丰富的海洋资源,建设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
与此同时,临港工业区将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周边的高速公路建设,争取新沿海高铁“汕头南站”落户濠江,加强“智能临港”建设。推进以现代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建成港口物流、产业物流、特种物流协调发展的综合物流枢纽,拓展完善临港供应链。加强产学研联动,形成资本、管理、人才、技术等全要素集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探索临港产业区“创新驱动”的可持续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