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三农”问题进入实质性解决阶段,田园综合体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之后国家启动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主要包括征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大改革,“三农”问题进入实质性解决阶段,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平台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将助力“三农”发展迈上新台阶。那么,如何成功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呢?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是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建设主体,以农业和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地域经济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的出现,是伴随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休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创+新农村”开发的新模式,具有功能复合性、开发园区化和主体多元化三个特征。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大势所趋,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发展到较为发达新阶段的产物,是中国农业新跨越的创新载体。
田园综合体的要义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激活农村土地价值。其本质是从产业、业态、主体、消费方面的“四个融合”,有三大转变:从承接消费转移到承接城市功能转移;从三农问题“点式突破”到“系统解决方案”;从“沉睡的农村土地资源”到“激活的农村土地资产”。导入“新人群、新功能、新产业”,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城乡融合、城乡统筹发展。
如何获取田园综合体土地?
农村改革进入新时代,土地获取解除高压线。田园综合体的用地主要分为国有土地、农村集体土地两大类:国有土地大部门分布于城郊和城中村,主要通过出让、划拨、转让等方式获取;农村集体土地主要通过租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价入股、出让(入市)等方式获取,广西玉林五彩田园、贵州修文农业嘉年华、成都多利桃花源、无锡阳山镇桃园村、山东枣庄等地已有落地案例,嘉兴、重庆分别探索出“两分两换”模式、“地票”制度。
如何申报田园综合体?
财政部牵头完成农村综合性改革和田园综合体试点,农业农村部负责规划制定、监督实施。全国首批17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开始试点,第二批亟待申报,须符合“七大立项条件”:功能定位准确、基础条件较优、生态环境友好、政策措施有力、投融资机制明确、带动作用显著、运行管理顺畅。对于国家级、省级试点,国家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并且从中央财政到市级财政都有明确规定的相应奖补政策。
田园综合体有哪些新商机?
特色小镇触红线,田园综合体将拥抱国家级蓝海市场。对比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政府发文特色小镇须“降温”,且目前全国布局超5000个,开发竞争大;而国家正全方位支持田园综合体,仅蓝城、碧桂园、万科、华润等少数龙头企业布局,投资空间大。就目前而言,田园综合体处于无标准、无品牌、无模式的探索阶段,正是企业战略转型的机会点,企业应抢占先机,向田园综合体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全产业链农业发展商、“田园+”新业态品牌商等转型。
国之所向,民之所趋,“五类玩家,五大玩法”让你成为“田园新时代”的“弄潮儿”。五类玩家包括:政府、开发类企业、金融类企业、农业类企业、内容服务商,这五类玩家如何撬动田园综合体?
1、合作联盟。企业通过行业联盟或互补联盟的方式,做大开发主体影响力,整合田园综合体复合业态资源,顺利申请国家政策。
2、双创孵化。农业类企业联合政府、专业合作社,通过集聚各类新型农业科技、乡村文创机构和团体,推动乡村业态创新,实现群众创新创业。
3、IP植入。区域性龙头企业想要进入田园综合体,可通过全球抓药,与内容类企业合作,引进国内外具有品牌知名度的成熟项目,如台湾文创乡村、荷兰特色农业小镇等,易获得政策支持和流量导入。
4、社群拉动。项目一般位于大城市周边,以轻带重,通过国学践行、民艺手工、田园农耕、养生养老等主题社群活动导入高端流量,从拉动乡村地区振兴。主要盈利设计是物业出售、物业租赁,最典型的是【成都幸福公社】案例。十年打造一个模具,通过社群营销将老人、儿童等引进来、住下来,并营造创业环境,导入创新创业业态,让社群落地生根,住有所居、居有所业、老有所养。
5、营销引爆。无品牌、无区位、无人气的地区可选择将一个点做到极致,通过主题节庆活动强势拉动乡村地区的知名度,建立节庆品牌和区域品牌,形成IP,增加对投资方、开发主体的吸引力,带动区域农民共同富裕。主要盈利设计是项目门票、文创产品、餐饮住宿的收入。
一个占地760km²、人口稀少并呈高龄化的三无地区,通过大地艺术节的策展、举办,集聚志愿者、农户、艺术家以及一些非营利组织共同打造艺术作品,艺术节平均每届为当地创造50亿日元的经济效益。